絢爛似蝴蝶、快樂如泉湧的魔瑞納達樂舞(Morenada) -〈蝴蝶〉(La Mariposa)
〈蝴蝶〉(La Mariposa)
Vengan a cantar la Morenada 大家一起來唱魔瑞納達
Que es sensasional 如此令人振奮
Como el color de una mariposa如蝴蝶般絢爛的色彩
Vamos todos a bailar...讓我們一起來跳舞
Con las manos..........拍拍手啊
Con los pies.........踏踏步呀
La Morenada.....la Morenadar ... 魔瑞納達的樂舞... 魔瑞納達的樂舞
初次聽到〈蝴蝶〉(La Mariposa)一曲是在1999年發行的《世界遊樂場》(World Playground)合輯中,由蜂鳥(Colibri)樂團演唱的版本,來自瑞士的四位成員以世界新民謠(World/Neofolk)的風格重新詮釋這首具有濃烈印加樂風的歡樂歌謠,輕快的節奏,簡約的旋律,非常適合運用在幼兒唱遊律動中。
成立於1983年的玻利維亞女子樂團(Grupo Femenino Bolivia),是第一個以排簫、蓋那笛(Quena)、恰朗哥琴(Charango)等民俗樂器演奏並搭配演唱來演出的女子樂團。曾於2001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演出,她們將〈蝴蝶〉一曲配上華語改編歌詞,大受歡迎,還成為童玩節廣告CF的主題曲。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大家一起來唱歌
大家一起來跳舞
國際童玩節
拍拍手兒123
抬起腳步123
國際童玩節
之後聽了拉美新歌謠運動(Nueva Canción)中最重要的樂團太陽神(Inti Illimani)於 1970年灌錄的〈蝴蝶〉版本,就不假思索以為該曲是太陽神樂團所採集演唱的安地斯山民謠。然而在尋找該曲樂譜及歌詞的過程中,才發覺又犯下了想當然耳的錯誤。
〈蝴蝶〉(La Mariposa)一曲源自玻利維亞歐魯羅礦區嘉年華會(Carnival of Oruro),創作者為唐高梅辛多李西迪歐(Don Gumercindo Licidio, 1931-2012),並非詞曲作者不可考的民謠。高梅辛多李西迪歐於孩提時他的繼父送他一把小號,靠著上天賜予的音樂天賦他開始自學銅管樂器、樂理與作曲。1964年,高梅辛多李西迪歐創立了歐魯羅礦區的第一個樂隊-帕卡多樂隊(La Banda Pagador),他正職是警察。1968年,他帶領帕卡多樂隊參加在秘魯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樂隊比賽,和同樣來自玻利維亞阿巴斯的樂隊與來自阿根廷,智利,巴西和秘魯等國的樂隊競爭。高梅辛多李西迪歐興奮地回憶道:「我告訴團員,我們是倍受歧視的印第安人,有著安地斯的臉孔,但印第安人有幸獲得了第一名。」他一生創作了200餘首樂曲,涵蓋了瓦伊諾(huayño)、克威卡(Cueca)、進行曲(parade)、魔瑞納達(morenada)、迪亞布拉達(diablada)等多種風格韻律的樂舞,深受參與歐魯羅嘉年華的民俗俱樂部的青睞並採用為遊行樂曲。高梅辛多李西迪歐的音樂生涯桃李滿天下,現今歐魯羅嘉年華的樂隊幾乎都曾受到的教導與指點,歐魯羅樂團專業音樂家聯合會(Federación de Bandas de Músicos Profesionales de Oruro)簡稱Febampo因而頒給他音樂大師的最高榮譽。
〈蝴蝶〉(La Mariposa)這首歌謠屬玻利維亞嘉年華會中眾多樂舞節奏類型中的魔瑞納達樂舞(Morenada),鬼神舞者戴上面具及背負重達3公斤的舞衣象徵著枷鎖,伴隨著樂曲蹦恰‧蹦恰‧蹦恰‧蹦恰的節奏,踩街狂歡從白日至黑夜。魔瑞納達是充滿非洲奴隸色彩的舞樂,盛行在玻利維亞、祕魯和智利三個美洲國家的艾馬拉族人(Aymara)居住的地區。玻利維亞的魔瑞納達樂舞風格的特色就是融合了安地斯原住民與非洲黑奴舞蹈的元素,其起源有種三主要的假說:
一是受到在玻利維亞波托西(Potosí)銀礦的非洲奴隸啟發,例如誇張的吐舌面具象徵礦工的生理狀態,手搖鈴與嘎響器等容器式搖晃樂器(Matracas)的聲響則與黑奴礦工的腳鏈晃動聲有關。雖然,有許多證據顯示黑奴曾在波托西的玻利維亞國家造幣廠(Casa de la Moneda de Bolivia)勞動,但迄今仍無黑奴在礦場採礦的證據。
另一說為這是受到居住在拉巴斯永加斯區(Yungas)的非裔玻利維亞社區的影響,與永加斯地區葡萄酒的壓榨生產有關。筒狀的莫瑞諾服飾代表著酒桶。然而,在永加斯地區從未有過任何的葡萄酒栽培。但一直以來魔瑞納達舞曲的歌詞常有栽植葡萄釀酒的內容,且在其他地區如丘基薩卡省(Chuquisaca)曾有非裔玻利維亞人在葡萄園工作。
第三種說法以在的的喀喀湖塔拉科半島的洞穴中發現的壁畫為佐證,認為這種舞蹈與艾馬拉(Aymara)文化有關,壁畫中的舞者跳的就是魔瑞納達舞。
位於玻利維亞(Bolivia)西部山區海拔3,700公尺的歐魯羅城(Oruro),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前,此地就是原住民宗教儀式的聖地,19至20世紀時則盛產銀礦。西班牙人入侵使得原住民族雖信仰外來的天主教,卻同時保存著傳統信仰,即使是宗教慶典也會融入民族傳統信仰的風采。西元1606年,西班牙殖民政府禁止歐魯羅的儀式。但烏魯人(Uru)把安第斯神祗,藏在天主教聖徒的畫像底下,在禮拜儀式的保護下,持續不斷的膜拜本土的信印。安地斯諸神,變成了天主聖徒,讓自己的信仰得到延續。每年借用2月2日聖燭節的這一天開展慶祝活動。傳統的舞蹈拉馬拉馬(Llama llama)或迪亞布拉達(Diablada)也變成歐魯羅狂歡節的主要舞蹈。2011年6月,玻國立法通過魔瑞納達樂舞是玻利維亞多元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阻絕鄰近國家盗用的企圖。
1756年,聖母瑪利亞的壁畫奇蹟般地出現在饒富銀礦的歐魯羅的礦井,傳說是一個小偷因搶劫一名礦工未遂反被打傷,死在廢棄的礦洞中。人們在他的頭頂發現了一幅美麗的聖母瑪利亞的畫像,稱之為洞穴聖母。於是乎,嘉年華被視為紀念聖女康德拉利亞(Virgen de la Candelaria)的節慶,意即聖燭節的處女,節慶的重要活動都環繞著礦井教堂(Sanctuaria del Socavon)舉行。
大地之母帕查媽媽(克丘亞語:Pachamama)是安地斯土著崇敬的女神,也稱為大地/時間的母親,帕查媽媽是印加文化中,至今仍廣泛流傳的信仰,歐魯羅嘉年華於每年2月在四旬齋前舉行一次,持續10天。集民間藝術的大成,包括面具、紡織品和刺繡等工藝。嘉年華狂歡活動主要是安特拉達(Entrada)大遊行,融合了傳統信仰與天主教節慶並結合中世紀以來的神秘劇元素,人們以面具、道具與鮮艷服裝扮成鬼神,象徵著善惡之爭以及天使長米迦勒的勝利。遊行舞蹈的隊伍,綿延4公里長,持續不斷地表演長達20個小時。參加遊行的超過50個樂舞團體,28,000多位舞者和10,000多名樂手參與,非常壯觀。鬼神舞服裝的設計和製作別具特色,已經發展成為歐魯羅的一大藝術形式。這裡有很多鬼神舞俱樂部,每個俱樂部的成員在40-300人左右,由於表演用的服裝動輒每件幾百美元,所以各俱樂部都要靠企業家出資贊助。人們在嘉年華到來之前幾個月就開始排練鬼神舞。2001年,歐魯羅嘉年華因其蘊藏著宗教殖民等多元的文化交融,被聯合國列為人類無形資產(Masterpiece of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或稱為非物質世界遺產。
如今玻利維亞的歐魯羅嘉年華遭受諸多威脅,安地斯山高原的荒漠化,傳統農業的衰敗使鄉村的發展受到挑戰,導致了大量人口外移。森林的無度砍伐和外來移民的湧入以及都市化加深了世代之間的代溝,不當的商業剝削也是嘉年華會的隱憂。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針對此提出了保護計劃,首先敦請玻國立法保護,開始對遺產進行知識產權的編碼登記,建立嘉年華博物館,收集節慶所用的面具、服飾等物品予以分類保存。歐魯羅嘉年華未來會是怎樣的面貌,且拭目以待。
參考連結: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RL/0000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8%95%E6%9F%A5%E7%8E%9B%E7%8E%9B
http://landofwinds.blogspot.tw/2012/12/morenada.html
http://perso.wanadoo.es/erios30828/origen_de%20_la_morenada.ht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renada
http://info.handicraft-bolivia.com/THE-BOLIVIAN-CARNIVAL-a1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rgin_of_Candela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