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薩洛尼基之歌-1:水手詩人的懷鄉憂國歌詩〈塞薩洛尼基〉 (Θεσσαλονίκη/Thessaloniki)
希臘鋼琴手薩諾米克魯西科(Θάνος Μικρούτσικος/Thanos Mikroutsikos)依據曾為水手的詩人尼柯斯卡瓦迪亞斯(Νίκος Καββαδίας/Nikos Kavvadias)的同名詩作譜寫了這首〈塞薩洛尼基〉(Θεσσαλονίκη/ Thessaloniki)。塞薩洛尼基舊譯薩羅尼加(Salonika),是希臘第二大經濟、文化中心,為希臘和東南歐腹地產物非常重要的集散港口與交通樞紐。塞薩洛尼基為與雅典並駕齊驅的觀光勝地,擁有大量的拜占庭、鄂圖曼帝國古蹟以及猶太人建築。請欣賞尼柯斯卡瓦迪亞斯如何以漂泊水手的懷鄉心思,藉由港都塞薩洛尼基觀照希臘國族的歷史變遷。
薩諾米克魯西科(Thanos Mikroutsikos)、科斯塔湯瑪迪斯(Kostas Thomaidis)、安娜李娜多(Anna Linardou)、麗塔安東諾普露(Rita Andonopoulou)演出〈塞薩洛尼基〉 (Θεσσαλονίκη/Thessaloniki)
約翰科卓(Γιάννης Κούτρας)與薩諾米克魯西科(Θάνος Μικρούτσικος/Thanos Mikroutsikos)演出〈塞薩洛尼基〉 (Θεσσαλονίκη/Thessaloniki)
〈塞薩洛尼基〉(Θεσσαλονίκη)
Ήταν εκείνη τη νυχτιά που φύσαγε ο Βαρδάρης1
那天晚上北風吹起
το κύμα η πλώρη εκέρδιζεν οργιά με την οργιά
船頭激起浪花一噚又一噚
σ' έστειλε ο πρώτος τα νερά να πας για να γραδάρεις
大副派遣你評估水域
μα εσύ θυμάσαι τη Σμαρώ και την Καλαμαριά2
心中卻掛念著家鄉卡拉馬里亞市的女孩絲麥蘿
Ξέχασες κείνο το σκοπό που λέγανε οι Χιλιάνοι
你忘卻了那智利人吟唱的歌調
άγιε Νικόλα3 φύλαγε κι αγιά θαλασσινή
“聖尼古拉斯與海神佑我平安”
τυφλό κορίτσι σ' οδηγάει παιδί του Μοντιλιάνι4
盲女引領著莫迪里安尼之子
που τ' αγαπούσε ο δόκιμος κι οι δυο Μαρμαρινοί5
實習水手與馬摩拉島的愛侶
Απάνω στο γιατάκι σου φίδι νωθρό κοιμάται
慵懶的蛇睡在你的舖位上
και φέρνει βόλτες ψάχνοντας τα ρούχα σου η μαϊμού
頑皮的猴子弄亂了你衣裳
εκτός από τη μάνα σου κανείς δε σε θυμάται
除了你母親沒有人記得你
σε τούτο το τρομακτικό ταξίδι του χαμού
在這個可怕的末日航程裡
Κάτω από φώτα κόκκινα κοιμάται η Σαλονίκη
塞薩洛尼基的紅燈區沉睡
πριν δέκα χρόνια μεθυσμένη μου είπες σ' αγαπώ
10年前爛醉的你說著我愛妳
αύριο σαν τότε και χωρίς χρυσάφι στο μανίκι6
明天的你如當年一樣身無分文
μάταια θα ψάχνεις το στρατί που πάει για το Ντεπώ7
仍找不到衣錦還鄉的路
django中譯
註:
1.北風(Βαρδάρης/Vartharis)自馬其頓瓦爾達爾河河谷吹過希臘抵愛琴海。
2.卡拉馬里亞市(Καλαμαριά/Kalamaria)位於塞薩洛尼基東南方郊區岬角的的自治市。
3.聖尼古拉(Νικόλα)是西元270年至343年一名基督教聖徒,原名Nicolas de Myre,生於羅馬帝國設亞洲呂基亞省的一座希臘殖民城市帕塔拉,聖尼古拉生前有過許多神跡故事,他從年輕時曾是水手、漁夫,後來全力投身於基督教的宗教活動,成為米拉城(今土耳其境內)的主教,後殉道封聖,是希臘和拉丁教堂裡最有名的聖人之一。東正教會尤其重視對他的紀念,被視為水手的主保聖人,也是小孩的守護神。聖尼古拉被認為是給人悄悄贈送禮物的聖徒,於是成為當今聖誕老人的原型。
4.莫迪里安尼(Μοντιλιάνι/Modigliani)為義大利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藝術家之一,其妻為法國畫家珊妮依布呂黛奴(Jeanne Hébuterne)。莫迪里安尼於1920年1月24日以35歲的英年病逝,傷心欲絕的珊妮在葬禮翌日從五樓公寓的窗戶一躍而下,結束她和腹中胎兒的生命。莫迪里安尼之子意為早夭。
5.馬摩拉島位於世界上最小的海馬摩拉海(土耳其語:Marmara Denizi,Sea of Marmara),是一個在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同歐洲巴爾幹半島之間的內海,東西長280公里,南北寬80公里,面積11350平方公里,最深1355米。從東北端經博斯普魯斯海峽通黑海連接,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通愛琴海,餘處被土耳其領土所包圍,是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唯一通道,屬黑海海峽。馬摩拉海中的馬摩拉島上原住著希臘人,1920年代被土耳其人驅離。
6.袖裡沒有藏金(χωρίς χρυσάφι στο μανίκι)意謂身無分文
7.從市中心白塔(Λευκός Πύργος/White Tower)延伸到卡拉馬里亞市和皮來亞(Pylaia)一帶約9公里的區域俗稱為迪埔(Ντεπώ/Dépôt),名稱源自該地一家法國公司所有的舊電車站。白塔為塞薩洛尼基的地標,引申為家鄉,此句歌詩對照前句的身無分文譯為無法衣錦還鄉。
塞薩洛尼基的歷史風華
在深入了解尼柯斯卡瓦迪亞斯所寫的〈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這首歌詩前,讓我們先一窺塞薩洛尼基這座城市的歷史風華。
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是希臘的第二大城、希臘北部的門戶,也是馬其頓區和塞薩洛尼基省的首府。早在公元前5世紀波斯國王薛西斯進軍雅典和斯巴達時,便已有關於這座古城的記載,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東方時,也以此為起點。公元前315年,馬其頓總督卡桑德(Kassander)加以重建,並以其妻,也就是腓力二世的女兒、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之妹塞薩洛尼基的名字加以命名,它的意思是「色薩利的勝利」。據說當腓力二世成功地將他的領土擴張至色薩利(Thessaly)時,他的妻子生了一個女兒,所以凱旋歸來後,宣布將女兒取名為塞薩洛尼基,以示慶賀。
建城146年後,也就是在羅馬和馬其頓戰爭時期,這裡是馬其頓艦隊的重要基地,並成為馬其頓省的首府,同時是通往中東地區的交通要道,特別是設有許多旅館,供來往各國商旅住宿。公元前168年,羅馬人征服馬其頓後,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與巴爾幹半島貿易往來的關口而臻於繁榮,並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重要據點和商業中心。
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聖保羅曾於公元前50年來此傳教,並創建了教堂和歐洲最早的基督教共同體組織。後來他曾再度到此走訪,他給塞薩洛尼基的基督徒們所寫的信,彙集於「新約全書」中的「帕撒羅尼迦前書」和「後書」內。
塞薩洛尼基自拜占庭統治時期後,又經歷十字軍、保加利亞、薩拉森和西西里的諾曼人等的入侵。1430年,塞薩洛尼基被土耳其人所征服。1492年,被西班牙驅逐流放的2萬名猶太人移居來此,有著商業天才的猶太人,在這裡經營金銀、珠寶和絲綢等行業,貿易範圍進一步擴展至西歐。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塞薩洛尼基被希臘收復,並於次年正式納入希臘王國的版圖。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裡是協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重要據點。在1921年希臘獨立之前,此地一直在土耳其的統治之下,但土耳其政府在某種程度下卻允許塞薩洛尼基實行自治,因此城市得以創造發展了融合多種文化的獨特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41年被納粹德軍佔領,約有6萬多猶太居民被驅逐或被殺害,直到1944年德軍才從這裡撤走。
塞薩洛尼基這個港都位於希臘東北部的哈爾基季基半島(Khalkidhiki Peninsula)的西端,瀕臨塞薩洛尼基灣,介於西邊的愛奧尼亞海和東邊的埃夫洛斯河(Évros River)之間,北與馬其頓、保加利亞接壤,地處海拔1200公尺的霍爾蒂阿蒂斯山之麓,是巴爾幹半島東南部谷地「庫拉瓦發達走廊」的南口和東南歐出愛琴海的要道,成為希臘的國際性海港,其港口規模僅次於比雷埃夫斯。人口約100多萬,也僅次於雅典。塞薩洛尼基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已成為重要工業中心,有煤油、石油化工和煉鋼等,還生產酒、皮革、紡織品、地毯、磚瓦、肥皂和麵粉等,輸出品以鉻、錳和各種農產加工品為主,現在它是希臘北部的中心城市,每年10月舉行的國際博覽會,更使它成為巴爾幹半島上重要的商業中心。
古蹟林立的塞薩洛尼基
塞薩洛尼基不僅是工商重鎮,也是與雅典並駕齊驅的文化古都,最主要的文化遺跡是建於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時期,拜占庭帝國從西元四世紀到十五世紀的一千多年裡,塞薩洛尼基以本土的希臘風格為基礎,跨越了從羅馬帝國分裂,經歷歐洲黑暗的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漫長變化,累積了獨特的建築風格。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塞薩洛尼基的早期基督教和拜占庭古蹟群(Paleochristian and Byzantine Monuments of Thessalonika)」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塞薩洛尼基市區古蹟林立,可概分為三大時期:
羅馬帝國時期(西元前168年至西元396年):
濱海的亞里斯多德廣場,沿濱海大道往東走不遠就是亞歷山大大帝濱海公園,矗立著亞歷山大大帝騎馬銅像。羅馬人在此建造了著名的洞穴港(Σκαπτός Λιμήν),支持該城的貿易直至18世紀,後來被阿克西奧斯河(Axios)的泥沙所淤塞,被開墾為田地,到遠處另建港口,靠近天主教堂的法蘭哥街(Frangon)還有昔日港口的船塢遺跡。
西元4世紀時修建的古城牆(Ancient City Wall)長約8公里,隨著歲月的流逝,古城牆也慢慢地被荒廢,現在僅剩下4公里長。現今這裡已成為成古城牆遺址公園,古城牆上保留有40座碉樓,以東南角的特里格尼翁碉樓和東北角的白碉樓保存得最為完好。登高眺遠,可領略羅馬帝國時期塞薩洛尼基作為海濱要塞的雄風。
伽列里烏斯拱門(Arch of Galerius)雄踞於埃格那提亞大街(Egnatia Str.)東側,建於西元303年,是為羅馬軍隊打敗波斯軍隊而修建的凱旋門,包括有宮殿、競技場等建築。在拱門基座的四周,浮雕著當年戰勝波斯人的生動畫面。
建於西元306年的聖喬治教堂(Church of Agios George)又稱為圓形(Rotonda)教堂,係磚石建築,內有木樑支撐,公元400年被改為羅馬天主教堂,1531年土耳其統治時代被改建為清真寺,後來又改回教堂,現在是展藏塞薩洛尼基教堂文物的博物館。
建於11世紀的帕納吉亞哈爾凱翁(Panag-ia Halkeon)教堂,是位於市中心區的磚造小型教堂。歐西歐斯大衛教堂(Church of Óssios Daivd),位於山丘上的城鎮舊區。據說是由伽列里烏斯凱撒的女兒狄奧多拉(Theod-óra)所興建,教堂半圓形殿中有獨特的公元5世紀鑲嵌細工藝術。
拜占庭帝國時期(西元396至1430年):
聖索菲亞教堂(Church of Ag-ios Sofia)始建於公元8世紀,教堂圓頂象徵著蒼穹,內部鋪貼著大型的鑲嵌畫,描述耶穌升天的故事。
聖底馬翠斯教堂教堂(Church of St. Demetrius),是塞薩洛尼基最重要的晚期基督教堂,始建於公元5世紀,紀念被加萊里烏斯凱撒處以極刑的塞薩洛尼基城守護神的聖底馬翠斯(St. Demetrius)而建。1493年被改為清真寺,1917年遭大火摧毀。1948年重建,成為希臘境內最大的教堂,聖德米特里奧斯殉道的羅馬澡堂遺址,據說便在這座教堂的地下室。
聖阿波斯托里(Agios Apost-oli)教堂,始建於公元14世紀初,現為市區中最美的一座拜占庭式教堂,堂內飾有精美的馬賽克圖案及彩色壁畫。另外還有聖尼克拉斯歐發諾斯教堂(Church of St. Nicholas Orphanos)、聖埃利亞教堂(C-hurch of St. Elias)和聖凱撒琳教堂(Church of St. Catherine),以其建築形式與鑲嵌壁畫聞名。而建於1994年的拜占庭文化博物館,則以紅磚和石塊鑲嵌的外觀,突顯了拜占庭古樸的藝術風格。
鄂圖曼帝國時期(西元1430至1832年):
白塔(White Tower)建於1430年是該市最重要的地標,現為拜占庭博物館。白塔北邊不遠塞薩洛尼基考古博物館(The-saloniki Archaeological Museum)則是希臘三大博物館之一。
阿塔土耳克之屋(Ataturk Ho-use)是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阿塔土耳克於1881年出生的地方。
上城區(Ano Poli)遍佈奧斯曼時期的遺蹟,如精緻的木屋、石砌的東正敎堂等,盤繞而上的街道直至全城最高處。其中甚至有耶穌使徒保羅講道之處。
白塔的歷史悲歌-無處可討的轉型正義
詩人尼柯斯卡瓦迪亞斯在〈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歌詩的末了,提到俗稱為迪埔(Ντεπώ/Dépôt)的濱海區域,該區從市中心白塔(Λευκός Πύργος/White Tower)延伸到卡拉馬里亞市和皮來亞(Pylaia)一帶,綿延約9公里,迪埔的名稱源自該地一家法國公司所有的舊電車站。這個區塊最有名的景點自然就是白塔。
白塔始建於建於1430年鄂圖曼帝國時期,最初作為港口的防禦要塞,在18世紀一度改為監獄。1912年,希臘奪回塞薩洛尼基市後,將外觀改為白色,成為塞薩洛尼基的地標,現在的白塔則改做為拜占庭博物館。
1826年,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白塔屠殺叛變的禁衛軍,因此白塔又被稱為「血塔」(Bloody Tower)。為刷淡這次事件所留下來的慘痛回憶,市政當局曾對此塔屢次更名並大力粉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軍佔領期間,許多希臘志士和猶太人在這裡被殺害。此塔高達31公尺,塔內螺旋狀的階梯沿牆壁盤桓而上,側翼列著許多小型深陷的窗戶,可眺望市區及港灣景緻。每天晨昏,白塔上的希臘國旗升起復降下,是塞薩洛尼基的希臘精神象徵。白塔周圍有寬闊的廣場綠地,現在已成為休閒公園,園內有亞歷山大大帝騎在馬上的雕像。現在白塔則改為一座典型的拜占庭博物館,展示聖像畫及古代文物,展藏著希臘人遭外族殘酷殺戮的歷史記載。有趣的是,如今白塔的塔身外觀或許是受歲月風霜的洗禮,已不再是白色,而是呈現淺土黃色的風貌。
尼柯斯卡瓦迪亞斯以白塔所處的區域-德堡做為家鄉的象徵,暗喻那些找不到回鄉路的的人不僅是水手,還有當年被處死的土耳其禁衛軍以及被納粹屠殺的希臘人與猶太人,以及希臘歷史中斑斑可考的民族、宗教情仇。
在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下,希臘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希臘第二大城塞薩洛尼基(薩羅尼加)就是典型的鄂圖曼城市,狹窄彎曲的街道,各民族有自己的聚居區。希臘王國的獨立和擴張過程中大批穆斯林或自願或被迫從希臘領土上遷走,最大規模的莫過於1923年希臘與土耳其簽署洛桑條約後兩國的人口交換,約35萬希臘穆斯林被遷到土耳其,約120萬東正教徒從土耳其遷入希臘。希臘實現了種族同質化,多元文化的塞薩洛尼基從此一去不還。也許,歌詩中最末所說的找不到回鄉的路,正是影射這史上最大規模的人為的強制種族遷徙。
懷鄉詩歌中的國族意識
生於1910年,卒於1975年的希臘作家詩人尼柯斯卡瓦迪亞斯(Νίκος Καββαδίας/Nikos Kavvadias),以常年海員生涯與遊歷世界的經驗,寫下了豐富的詩作。他擅於用隱喻描繪超越凡人現實生活經驗的海上生活與冒險,以漂泊水手觀點凝聚了希臘人的懷鄉與國族意識,堪稱希臘的靈魂。他的著作計有4本詩集,3部散文,詩作還被列入學校的教材。
尼柯斯卡瓦迪亞斯的詩作〈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寫於1946年,以塞薩洛尼基這個希臘北部的門戶港口,作為希臘國族的象徵,藉由懷鄉情詩的型式,觀照了希臘歷史中的國族意識與種族苦難。希臘鋼琴家與作曲家薩諾米克魯西科(Θάνος Μικρούτσικος/ Thanos Mikroutsikos)於1992年發行雙CD專輯《地平線》(Grammes ton Orizonton/LinesΜίνως MCD 979/980),除收錄了1979年出版的《南十字星》(O Stavros Tou Notou /LYRA CD0004)專輯的11首舊作(均以尼柯斯卡瓦迪亞斯的詩作譜曲)外,還加了6首新曲,包含這首〈塞薩洛尼基〉(Thessaloniki)。
千古不變的北風
尼柯斯卡瓦迪亞斯以千古不變的北風(Βαρδάρης/Vartharis)象徵著希臘綿延悠久的歷史文化,北風沿著馬其頓瓦爾達爾河河谷南下,吹掠過塞薩洛尼基直至愛琴海,帶出水手與海上大風大浪搏鬥的情景,追憶著當年馬其頓艦隊稱雄地中海的風光,以及希臘這個歐洲文明起源的歷史榮光。
卡拉馬里亞與馬摩拉島
詩人尼柯斯卡瓦迪亞斯除了以塞薩洛尼基的地標白塔做為家鄉的象徵外,也運用了卡拉馬里亞與馬摩拉島這兩個地方勾勒家園的意象。
卡拉馬里亞市(Καλαμαριά/Kalamaria)是位於塞薩洛尼基主成城區東南方郊區岬角的自治市,海邊林立的度假小屋意謂著塞薩洛尼基的更新發展。而位於世界上最小的海馬摩拉海(土耳其語:Marmara Denizi,Sea of Marmara)的馬摩拉島,島上原本住著希臘人,1920年代被土耳其人驅離。詩人藉此突顯希臘與土耳其間錯綜的國族情仇,回顧了希臘人從被鄂圖曼帝國統治到獨立,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在認同和排斥中所度過的漫長400年。
慵懶的蛇與頑皮的猴子
詩人藉「慵懶的蛇睡在你的舖位上/頑皮的猴子弄亂了你衣裳」的詩句,呼應前面所提及的馬摩拉島,再次影射土耳其和希臘兩國的歷史情仇以及曾被異族統治的苦痛。慵懶的蛇霸占了你的國土,而頑皮的猴子改變了家園城市的風貌。近代土耳其和希臘,由於領土爭端、民族糾紛、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仍然衝突不斷。時至今日,希臘和土耳其仍舊因愛琴海諸島的歸屬及塞普勒斯的問題而關係緊張,塞普勒斯被瓜分成兩半,南部隸屬於希臘,北部屬於土耳其。
莫迪里安尼之子
亞美迪歐莫迪里安尼(Amedeo Clemente Modigliani)生於1884年義大利托斯卡尼(Toscana)區的利佛諾(Livorno),雙親家族都是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 Jews),他是表現主義畫派的代表藝術家之一,其妻為法國畫家珊妮依布呂黛奴(Jeanne Hébuterne)。莫迪里安尼於1920年1月24日以35歲的英年病逝,傷心欲絕的珊妮在葬禮翌日從五樓公寓的窗戶一躍而下,結束她和腹中胎兒的生命。因此,莫迪里安尼之子象徵著悲劇,意謂著早夭。另外,莫迪里亞尼近半數女郎的畫作都有一共同特點,就是「有目無珠」或是「閉眼沉思」。這是一種刻意的盲目,莫迪里亞尼的形式與情色,讓我們看到他的專一與對內省的執著。詩人以盲女點出莫迪里安尼獨特的繪畫風格,映照出水手在茫茫大海中的盲目感,藉莫迪里安尼的猶太身世提醒世人塞薩洛尼基曾經的猶太風華與悲劇。
水手的歸鄉路
在「除了你母親沒有人記得你/在這個可怕的末日航程裡」的詩句中,詩人以第三者敘事的角度描繪出水手在與驚濤駭浪搏鬥時,母親的牽掛投射出水手對家園的思念。水手能否能度過末日航程的關卡,詩人沒有明說,也許是水手罹難,魂歸故里,從海上遠望塞薩洛尼基已沉睡的紅燈區,回想起10年前爛醉的豪情,如今卻找不著衣錦還鄉的路。而袖裡沒有藏金(χωρίς χρυσάφι στο μανίκι)身無分文的水手,恰似對今日希臘財政困境的與預言。
參考聯結:
塞薩洛尼基- 鳳凰百科
http://skykenmax.pixnet.net/blog/post/95633646-2011.08.26-%E5%B8%8C%E8%87%98---%E5%A1%9E%E8%96%A9%E6%B4%9B%E5%B0%BC%E5%9F%BA-thessaloniki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c64820102dstx.html?tj=1
http://city.udn.com/3581/1027372#ixzz47piIxACb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4915142
Mark Mazower Salonica: City of Ghosts : Christians, Muslims and Jews 1430-1950
延伸閱讀:
尼柯斯卡瓦迪亞斯(Νίκος Καββαδίας/Nikos Kavvadias)的4本詩集
1933:《鸛》(Μαραμπού, Marampou/Marabu)
1947:《霧》(Πούσι/Fog)
1975:《長笛》(Τραβέρσο/Traverso)
1987:《尼柯斯卡瓦迪亞斯詩選》(The Collected Poems of Nikos Kavadias),有希臘文與英文對照版
3部散文
1954:〈反舵〉(Βάρδια/The Shift)
1987:〈背風面〉(Λί /Li), 1995年改編為電影《進退兩難》(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由馬里昂亨塞爾( Marion Hänsel)執導
1987:〈關於戰爭/在我的馬上〉 (Του Πολέμου/Στ' άλογό μου/Of War/On My Horse)
介紹尼柯斯卡瓦迪亞斯的網頁
http://www.erevos.com/kavvadias/kavvadias-en.htm
約翰科卓(Γιάννης Κούτρας)與克里斯托克勞佛(Χρήστος Κολοβός)演出〈塞薩洛尼基〉
哈利和帕諾卡茲米哈斯(Χάρης και Πάνος Κατσιμίχας) 演唱〈塞薩洛尼基〉
哈利卡茲米哈斯(Χάρης Κατσιμίχας)與薩諾米克魯西科(Θάνος Μικρούτσικος)演出〈塞薩洛尼基〉-選自1992年《地平線》專輯
薩諾米克魯西科(Θάνος Μικρούτσικος)與瓦西力斯帕帕康斯坦丁(Βασίλης Παπακωνσταντίνου) 演出〈塞薩洛尼基〉
拉倫提斯馬黑里薩斯(Lavrentis Mahairitsas)、雅尼斯柯錫拉(Yiannis Kotsiras)、約翰科卓(John Koutra)與克里斯托底比斯(Christos Theban)合力演繹〈塞薩洛尼基〉
帕納約蒂斯威內提斯(Panagiotis Venetis)自彈自唱〈塞薩洛尼基〉
東方鋼琴計畫(The Eastern Piano Project)-演唱:帕諾斯齊洛斯(Panos Tsiros),鋼琴:尼可歐杜里底斯(Nikos Ordoulidis) 演出〈塞薩洛尼基〉
G.科卓斯(G.Koutras) 演出〈塞薩洛尼基〉
馬里昂亨塞爾(Marion Hänsel)於1995年執導的電影《進退兩難》(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片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