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達娜美拉〉(Guantanamera) -優美情歌外衣下的真貌
Yo soy un hombre sincero我是誠摯樸實之人
De donde crece la palma來自棕櫚生長之地
Y antes de morirme quiero我想在我臨死之前
Echar mis versos del alma歡唱心靈句句詩篇
Guantanamera, guajira, Guantanamera來自關達那摩,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
Mi verso es de un verde claro我的詩歌綠意盎然
Y de un carmin encendido有時如火焰般橙紅
Mi verso es de un ciervo herido我的詩歌像受傷的鹿
Que busca en el monte amparo在山裡尋找藏身之處
Guantanamera, guajira, Guantanamera來自關達那摩,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
Cultivo una rosa blanca我種了一朵白玫瑰
En julio como en enero種在七月也在一月
Para el amigo sincere 為了誠摯樸實好友
Que me da su mano franca對我慨然伸出援手
Guantanamera, guajira Guantanamera來自關達那摩,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
Con los pobres de la tierra和世上的可憐人們
Quiero yo mi suerte echar一起分享我的好運
El arroyo de la sierra山野中的潺潺小溪
Me complace mas que el mar比大海更撫慰我心
Guantanamera, guajira Guantanamera來自關達那摩,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
不只是異國情調的情歌
大家多少能隨著旋律哼唱著幾句〈關達娜美拉〉(Guantanamera),如果因為此歌廣受歡迎並流傳世界各地就將之視為芭樂歌,恐怕那就大錯特錯了。Guantanamera是西班牙文,音譯為關達娜美拉,意思是來自關達那摩 (Guantánamo),關達那摩為古巴東南的一省,該省的省會也叫關達那摩。古巴人稱來自關達那摩的女人為Guajira,男人則稱為Guajiro。此外,瓜希拉(Guajira)這個字也是古巴的一種鄉村音樂風格。此歌曲調由古巴著名歌手荷西伊托費南德斯(Joséito Fernández,1908-1979)於1928年起開始譜寫,原名〈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Guajira Guantanamera),靈感來自和一位不知名女子的「柏拉圖」式愛情,但女子最後離他而去。荷西伊托費南德斯一生編寫過無數歌曲,號稱旋律之王。他在20歲前是一位修鞋匠,因有一副好歌喉且喜愛作曲,經常在街邊即興演唱,之後自組樂團並成為電台節目主持人。1928年,荷西伊托費南德斯用當時西班牙裔古巴人流行的一種混合了3/4拍和6/8拍,稱為瓜希拉(Guajira)的鄉村歌曲風格編寫成〈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歌詞主要述說邂逅一位來自關達那摩的女孩無法忘懷。由於曲調輕快優雅,且經常在電台中演唱,因而成為古巴的流行歌曲。
荷西伊托費南德斯原唱的歌詞現今已很少傳唱了。原詞描述當年該女郎把一份牛排三明治送到他工作的廣播電台,他一邊吃著三明治一邊和她調情,可是他的眼睛卻打量著身旁的其他女子。女郎嫌惡地甩開了他的手,離開時還不時咒罵他,從此他再也沒有見過她。
另一個說法是他和一群朋友在街角聊天,對一位路過的女郎(來自關達那摩)搭訕:「你媽把妳生得好正啊,妳是天生的明星。」女郎覺得被冒犯沒好氣的回答。他當場愣住,女郎的回應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而一旁的朋友們卻大聲的訕笑他。那天稍晚,他和和朋友圍坐在鋼琴前,他寫了這首歌的副歌:
Guantanamera, guajira, Guantanamera
來自關達那摩,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
此歌為瓜希拉(guajira)古巴農民舞蹈風格,具有濃郁的西班牙安達魯西亞音樂的風味。瓜希拉特色是重曲調變化,輕節奏變化;曲調結構勻稱方整,三拍子較為多見。這種民間歌曲,在廣大農村流行,由前奏及兩個分別為大、小調式的樂段構成。曲調平穩並略帶哀傷,多結束於屬音。歌詞是八個音節為一行的十行詩。
一般聽眾會認為〈關達娜美拉〉僅是一首宣揚拉美風情的土著情歌,的確,副歌內容就是歌頌一位來自古巴關達那摩省的姑娘,乍看極似情歌,但主歌的歌詞可就變化萬千。荷西伊托費南德斯不只是一位創作歌手,也是一位廣播電台節主持人,他常借用此曲旋律套用即興歌詞,用於廣播節目中,內容多為評議時事或陳述庶民生活困境,主題從政治醜聞到糖價飆升皆可入歌,聽著荷西伊托費南德斯宛若唸歌般的娓娓道來,急智歌王張帝的風格也許就源於此。
樸實詩篇與愛國歌曲
〈關達娜美拉〉的旋律很適合即興填詞,1949年,古巴鋼琴演奏家與作曲家朱利安歐本(Julián Orbón)將此歌改編,套用古巴的獨立英雄、自由主義詩人荷西馬帝(José Martí,1853-1895)所著《樸實詩篇》(Versos Sencillos)中四首詩的各一詩節為歌詞(1:1、5:3、39:1、3:2)。
《樸實詩篇》正如其名,詩句平易,以八音節方式書寫而成,字字蘊藏鄉愁,也滿懷理想與希望,反射出馬帝顛沛流離的一生,是典型的現代主義風格,充滿象徵意義,詩篇中第一首詩的第一詩節如下:
Yo soy un hombre sincero我是誠摯樸實之人
de donde crece la palma來自棕櫚生長之地
Y antes de morirme quiero我想在我臨死之前
echar mis versos del alma歡唱心靈句句詩篇
Joan Baez - Guantanamera
Cuba L.A. - Guantanamera
Celia Cruz – Guantanamera
Zucchero - Guantanamera (Guajira)
荷西馬帝曾多次領導武裝起義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也曾多次被囚禁或遭放逐國外。他的革命詩歌對於古巴人民有極大的鼓動力量,《樸實詩篇》正是他書寫的最後一部詩集。1895年,他領導發動古巴獨立戰爭,4月率領戰士在古巴東海岸登陸,6月他在戰鬥中不幸中彈犧牲。
經朱利安歐本改編之後,有許多的古巴歌唱家傳唱這首〈關達娜美拉〉,於是逐漸演變成古巴的流行歌曲甚至成為愛國歌曲。因為古巴人忘不了美國強行在自己的土地上租用關達那摩灣(Guantanamo bay)建立海軍基地所受的屈辱,〈關達娜美拉〉這首歌於是成為古巴人抒發心中無奈的宣洩管道。
美帝罪惡的縮影-關達那摩
關達那摩(Guantanamo)是古巴的一個半島,位於古巴東南部的關達那摩灣,也是古巴東南端關達那摩省的省會。更是美國在海外建立最早的軍事基地,也是美國唯一沒有依期限歸還的海外軍事基地。1898年,美軍乘美西戰爭獲勝之機,進駐了原屬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1903年美國與建國不久的古巴簽署《美古條約》,租借關達那摩灣附近土地,租金為每年2000枚金幣,約合4000美元,這一數額至今未變。美國當時為了維持礦產運輸與海軍基地,在認可古巴主權下,永久租借土地並行使司法管轄權,1934年兩國續約,但古巴始終認為美國長期侵犯哈瓦那的主權。
古巴飛彈危機期間,卡斯楚政權中斷美軍基地的可飲用水供應,美軍以轉運和另闢水源解決封鎖,美國甚至在該基地部署了核武器。20世紀90年代以後,美軍開始將關達那摩基地的絕大多數軍事設施和軍事活動遷到美國本土或波多黎各的羅斯福海軍基地。2000年,美軍封存關達那摩基地,結束了其作為大西洋艦隊主要訓練基地的使命。911事件後,美國社會強烈反對把策劃攻擊主謀引渡至本土監獄,小布希(George W. Bush)政府決定將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等地捕捉到的嫌犯,移至關達那摩灣海軍基地內的監獄,最高曾關押近780名嫌犯,當中有許多未審即關的嫌疑人,情報機構以嚴酷手法取供,被人權團體長期抨擊侵犯人權。
要關閉關達那摩灣監獄可謂困難重重,首先,獄內人犯要送往何處?除了美國本土,人犯原屬國家與其他國家是否願意並有能力接受?美國國會是否同意?以及行政程序都是必須處理的問題,因此直到歐巴馬卸任仍是未能兌現的競選政見。如今在川普的美國優先思維下,要解決關達那摩的爭議,更是遙遙無期。
隨著彼特席格的抗議歌聲傳遍全球
1962年,美蘇之間的冷戰造成『古巴飛彈危機』,許多美國人同情古巴,倡導和平運動。其中,反戰的彼特席格(Pete Seeger)聽到〈關達娜美拉〉這首歌非常喜愛,於是重新編寫並於1963年6月8日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的音樂會上演出,敦促參與和平運動的人唱這首歌,以表徵美國(英文和西班牙文雙語國),與古巴人民有著共同的語言,應該和平相處,並收錄在他的專輯《我們終會得勝》(We Shall Overcome)中。彼特席格演唱的〈關達娜美拉〉,當中還夾雜著口白(Spoken),茲將該歌中的英文口白節錄如下:
The words mean, I am a truthful man
From the land of the palm trees
And before dying, I want to share this poems of my soul
My poems are soft green
My poems are also flaming crimson
My poems are like a wounded fawn
Seeking refuge in the forest
The last verse says "con los probres de la tierra"
With the poor people of this earth
I want to share my fate
The streams of the mountain
Pleases me more than the sea
1966年,三人組的加州民謠搖滾樂團-知更鳥樂團(The Sandpipers)翻唱錄製彼特席格改編的版本,一舉進入告示牌第9名,進而流傳至世界各地和台灣,成為熱門歌曲。
彼特席格的一生精采不凡,他同情弱勢族群,參與各種抗議活動,從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甚至環保,有許多著名的反戰歌曲。他左傾的思想在50年代所謂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恐共氛圍中成為箭靶,遭美國中情局列為黑名單,禁止上電視和舞台表演。
1993年,74歲的彼特席格獲頒格萊美終身成就獎。1994年,美國政府頒予他國家藝術勳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柯林頓總統讚揚他是「一位社會行動者、反戰者,一位難以忽視的藝術家,勇於唱出他所看見的;因他的信念而受到攻擊,他被禁止上電視…如今獲得榮譽勳章…(a social activist, a war protestor, an inconvenient artist who dared to sing things as he saw them…)』。1996年,彼特席格榮登搖滾音樂名人堂。1997年,他以專輯《彼特》(Pete)贏得了格萊美最佳傳統民謠獎。1999年,古巴政府因彼特席格作品中的人道、環保與反歧視信念授予他古巴最高的榮譽費利克瓦雷拉勳章 (Felix Varela Medal)。2009年,他以《89高齡》(At 89)專輯獲得最佳傳統民謠專輯格萊美獎。90餘高齡的他,依然活躍於政治、社會和環保活動,作為民歌手,常現身於遊行示威、集會議事之外,錄音工作仍不停歇。2011年,他以《明日的孩子》(Tomorrow's Children)專輯獲得格萊美最佳兒童音樂專輯獎,這是他第四座格萊美獎。2014年1月27日,彼特席格以94歲高壽於纽约辭世。
1962年,〈關達娜美拉〉這首自諷、抗議,又浪漫的歌曲經由美國「現代民歌之父」彼特席格的改編與倡導,成為和平運動的著名象徵,四處傳唱的抗議歌曲。
「有些歌幫助人忘記自己的煩惱,
有些歌幫助人了解自己的煩惱,
也有些歌激勵人解決自己的煩惱。
偶爾,這些不同的角色出現在同一首歌…」
--彼特席格(Pete Seeger)
華語版的〈關達娜美拉〉譯詞眾多,首先節錄著名歌詞譯配人薛範的譯詞
關達娜美拉,歌唱吧,關達娜美拉
關達娜美拉,歌唱吧,關達娜美拉
我住在陽光下沙灘
每天和棕櫚樹作伴
我住在陽光下沙灘
每天和棕櫚樹作伴
有一首動聽的歌謠
在我們平民間流傳
在棕櫚翠嫩的樹葉
我寫下自由的詩篇
在棕櫚翠嫩的樹葉
我寫下自由的詩篇
讓它像勇敢的小鳥
在家鄉海島上飛旋
有患難共同來分擔
友愛是我們的信念
有患難共同來分擔
友愛是我們的信念
我們愛家鄉的清泉
遠勝那異國的海灣
我住在陽光下沙灘
每天和棕櫚樹作伴
我住在陽光下沙灘
每天和棕櫚樹作伴
有一首動聽的歌謠
在我們平民間流傳
最後,來聽聽鄧麗君與謝雷1967年的翻唱,填詞為莊奴。
參考連結:
http://www.literatura.us/marti/sencillos.html
[犇報‧第十八期] 古巴革命詩人:何塞馬蒂 José Martí
魔幻拉美》馬帝:高舉星辰的革命家
Guantanamera來自關達那摩的姑娘| DaddyToday
GUANTANAMERA (letra e vídeo) com JULIO IGLESIAS
Guantanamera - Mariana Avena
GUANTANAMERA (letra e vídeo) com TRINI LOPEZ, vídeo MOACIR SILVEIRA
Mariachi Peralta, Guantanamera, Ferrara Buskers Festival 2011
Guantanamera - Peace of Heart Choir
沃爾克霍夫(Volker Höh)吉他獨奏– (Guajìra Guantanam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