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隱喻-彼特席格(Pete Seeger)的〈花落何處〉(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發生塞拉耶佛事件,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士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得奧匈帝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戰火綿延四年三個月,直至1918年11月11日終戰,雙方動員的兵力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若加上平民則共約有1600萬人死亡。
2014年10月28日在比利時西佛蘭德省紐普特(Nieuwpoort)的艾伯特一世紀念碑(King Albert I Memorial)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紀念儀式,史卡蕾女聲合唱團與柯蘭尼兄弟(Scala & Kolacny Brothers)現場演出〈花落何處〉(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感懷時光悠悠,百年過去,人們幾時才會明白?人們何時才會學到教訓(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花落何處?
Long time passing. 時光飛逝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花落何處
Long time ago. 許久以前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花落何處?
Young girls picked them, every one. 女孩將之一一摘下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幾時才會明白?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何時才會學到教訓?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伊人何在?
Long time passing. 時光飛逝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伊人何在?
Long time ago. 許久以前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伊人何在?
Gone to young men, every one. 覓得情郎各有所歸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幾時才會明白?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何時才會學到教訓?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情郎何在?
Long time passing. 時光飛逝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情郎何在?
Long time ago. 許久以前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情郎何在?
Gone to soldiers, every one. 情郎紛紛從軍去了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幾時才會明白?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何時才會學到教訓?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戰士何在?
Long time passing. 時光飛逝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戰士何在?
Long time ago. 許久以前
Where have all the soldiers gone? 戰士何在?
Gone to grave-yards, every one. 紛紛捐軀埋在墓地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幾時才會明白?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何時才會學到教訓?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墓地何在?
Long time passing. 時光飛逝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墓地何在?
Long time ago. 許久以前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墓地何在?
Gone to flowers, every one. 花兒紛紛覆蓋其上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幾時才會明白?
When will they ever learn? 人們何時才會學到教訓?
歌曲源起
〈花落何處〉(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是美國民歌手彼特席格(Pete Seeger)創作的歌曲,其經典歌詞「花落何處?女孩將之一一摘下。伊人何在?覓得情郎各有所歸。情郎何在?情郎紛紛從軍去了。」靈感源自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蘇聯作家米哈伊爾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於1934年出版的小說《靜靜的頓河》(And Quiet Flows the Don / Тихий Дон),其中第三章描述參與保衛帝俄的哥薩克騎兵葛利高里在睡意朦朧中聽到嫂嫂達麗亞哄小姪子所吟唱的烏克蘭搖籃曲〈小傻瓜〉(Koloda Duda / Колода-Дуда)。
小傻瓜,
你上哪去啦?
我照看馬去啦。
你看到了什麼?
看到了一匹
備著鑲金鞍子的馬……
你的馬在什麼地方啊?
在大門外頭哪。
大門在什麼地方呀?
洪水沖走啦……
鵝在什麼地方啊?
鑽到蘆葦叢裡去啦。
蘆葦叢在什麼地方呀?
姑娘們割掉啦。
姑娘們在什麼地方啊?
姑娘們嫁給哥薩克啦。
哥薩克們在什麼地方呀?
打仗去啦……
彼特席格讀後愛不釋手,就節錄歌詞記在他的筆記本中。
1955年,席格因於1942至1950年間加入共黨,又在政治集會演唱,被傳喚到國會聽證。1956年7月26日,眾議院以373票對9票裁定他藐視國會,與知名劇作家亞瑟米勒(Arthur Miller)以及其他六人被判刑十年,但翌年又被無罪釋放。席格也因此被列為黑名單,電視台演出及演唱會都被取消,但他卻未一蹶不振,轉進到自由學風的校園演唱。這首〈花落何處?〉便是在國會聽證會後,1955年10月應邀前往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演唱途中,在飛機上所寫下的。當時他拿出那本記錄靈感的筆記本,翻到一、兩年前所寫下的那句歌詞,頓時靈光乍現,模仿其問答頂針的手法,再加上富有韻律感的時光飛逝(Long time passing)與許久以前(Long time ago)兩句詞,不到20分鐘,就完成整首歌的前三段歌詞,並在這場校園演唱會上唱了這首歌。之後,席格以〈花落何處?〉(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為題發表在當年的《唱出來!》(sing out!)雜誌上。
〈花落何處〉原本只有三段歌詞,另外兩段歌詞又從何來呢?1960年5月,一位畢業於歐柏林學院的野營(Camp Woodland)輔導員喬希克森(Joe Hickerson),將當年在台下聆聽席格演唱學會的這首〈花落何處〉教給營隊裡的小孩。可是調皮孩子們卻把歌詞改為:「所有的輔導員都到哪裡去了?每個人都違反宵禁去了。」希克森覺得這樣的文字排列組合非常有趣,且容易琅琅上口,便為這首歌添上了第四及第五段歌詞:「戰士何在?紛紛捐軀埋在墓地。墓地何在?花兒紛紛覆蓋其上。」然後再銜接第一段的「花落何處?女孩將之一一摘下…」。另一說法為希克森從席格錄製的唱片聽到了這首歌,只不過此歌最早是收錄在他1960年7月的發行的專輯《彩虹彎腰》(The Rainbow Quest)當中的一首什錦歌曲(medley),因為只有三段歌詞,是一首短歌,席格便把這首歌與另外五首短歌連在一起做成什錦歌,而喬希克森是在該專輯發行前二個月,也就是1960年5月就在營隊裡傳唱這首歌了。
至於〈花落何處〉優美的旋律究竟是否為彼特席格所譜寫?英國音樂家埃羅依德(AL Lloyd)認為此曲的旋律是源自烏克蘭民歌〈小傻瓜〉(Koloda Duda)?但也有人說只是歌詞風格與創作靈感來自〈小傻瓜〉,歌曲旋律則是彼特席格所作。
1964年8月,彼特席格前往蘇聯旅遊。當年三月席格就將這首〈花落何處〉的詞譜寄給《靜靜的頓河》作者米哈伊爾肖洛霍夫,並詢問能否會面。然而兩人並未見面,但在肖洛霍夫的檔案中,保存了這首歌的詞譜和一封外交委員會的來信。
為了追溯了此歌創作的起源地。2000年8月,日本電訊團隊公司(Telecom Staff)「寰宇之聲」(Sounds of Globe)節目的製作人西野海吉美(Hijime Nishino)來到了斯塔尼夏維申斯卡亞(Stanitsa Vyoshenskaya)的頓河流域勘景,訪問了肖洛霍夫的女兒思薇拉娜米海諾芙娜肖洛霍夫(Svetlana Mikhaylovna Sholokhova),她證實了父親的檔案中有一封來自美國的信,並附有席格的詞曲。該節目於2000年12月5日在日本電視台首映,片中由思薇拉娜米海諾芙娜肖洛霍夫重現了這首〈花落何處〉的創作源頭-烏克蘭搖籃曲〈小傻瓜〉(Koloda Duda)。請觀賞這部紀錄片的片段,一探兩首歌曲的旋律是否相同?
繽紛版本
金士頓三重唱(Kingston Trio)
1960年,那場夏令營結束後,營地的孩子把這首歌帶回家裡與學校傳唱。1961年,京士頓三重唱(Kingston Trio)灌錄了五段歌詞版本的〈花落何處?〉,收錄在1962年發行的《校園演唱會》(College Concert)專輯。京士頓三重唱的翻唱讓此歌在美國大紅後,有人詢問席格這首〈花落何處〉是否是他寫的?原來,京士頓三重唱以為這首歌是一首古老的民謠,就灌了唱片,把這首歌據為己有。在席格打電話表明立場後,京士頓三重唱也隨即致歉。
彼得、保羅與瑪麗三重唱(Peter, Paul & Mary)
1962年5月,彼得、保羅與瑪麗三重唱(Peter, Paul & Mary)也翻唱了這個版本,收錄在他們首張同名專輯中B面的第6首。這兩個三重唱團體的翻唱讓此歌大紅大紫。正因為希克森增添了後面兩段歌詞,讓歌曲形成完美的循環(花兒→女孩→情郎→戰士→墓地→花兒),席格便慷慨地把歌詞20%的版權費轉給希克森。
美籍德裔艷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的德文版本
〈花落何處〉不只在美國境內暢銷,也在國外大大流行。來自德國,後來歸化美籍的艷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在二戰期間以演唱爵士版的《莉莉瑪蓮》(Lili Marleen)大紅,她堅持要灌唱這首德文版的〈花落何處〉(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瑪琳黛德麗也是二戰後第一位在以色列用德文演唱的歌星。隔年,她才來到華府演唱英文版的〈花落何處〉。
生命之舞(Life Ball)活動始於1993年,是歐洲最大的慈善盛典,為愛滋病防治募款。生命之舞晚會相當瘋狂,既有大型時裝表演,又兼有芭蕾和歌劇演出。2017年6月10日,於奧地利維也納市政廳舉辦的生命之舞晚會中,集歌者、舞者與演員於一身的跨界名伶鄔帝蘭普(Ute Lemper)演出德文版的〈花落何處〉(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
法文版的〈花落何處〉(Qui peut dire où vont les fleurs)
其實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第一次演唱〈花落何處〉是在1962年於巴黎舉行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演唱會,她演唱法文版的〈花落何處〉(Qui peut dire où vont les fleurs),後來才灌錄德文版。
父母是義大利移民,1933年出生埃及首都開羅的達麗達(Dalida),於1954獲得埃及小姐頭銜,同年轉往法國發展演藝事業,成為法國當紅女歌手,曾獲戴高樂將軍頒發法國總統勛章。1962年,達麗達也灌唱了法文版的〈花落何處〉。另外,女歌手皮埃雷特巴戈琬(Pierrette Bargoin)、伊娃(Eva)與夏琳羅絲(Charline Rose)也曾翻唱過法文版的這首歌。
俄文版的〈花落何處〉(Жанна Бичевская. Где все цветы)
請聽俄羅斯女歌手冉娜比切芙斯卡亞(Zhanna Bichevskaya) 以吉他彈唱俄文版的〈花落何處〉(Жанна Бичевская. Где все цветы)
反戰歌后瓊拜耶(Joan Baez)的版本
瓊拜耶(Joan Baez)於1965 年灌錄德文版的〈花落何處〉(Sag' mir, wo die Blumen sind)收錄在其在《再會安潔莉娜》(Farewell Angelina)專輯中。
越戰時期,瓊拜耶彈著吉他到處宣揚反戰與自由思想,甚至激進地跑去北越河內體驗生活,又在聖誕夜為死囚守夜。她高亢彈唱〈花落何處〉的情景,儼然成為反戰運動的縮影。
1994年,美國華盛頓甘迺迪藝術中心頒贈彼特席格國家藝術勳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瓊拜耶在頒獎典禮上演唱〈花落何處〉向彼特席格致敬。
2005年9月,在美國華府的反對伊拉克戰爭的集會中, 瓊拜耶又獻唱這首反戰經典名曲〈花落何處〉。
2009年5月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廣場(Madison Square Garden)慶祝彼特席格90歲大壽的演唱會上瓊拜耶獻唱此歌。
其他版本
1998年,美國獨立唱片品牌蘋果種子唱片公司(Appleseed Recording)為慶祝傳奇抗議歌手彼特席格演唱事業60年,邀請多位仰慕席格的知名歌手翻唱他所寫的民歌,出版了兩張一套的專輯《花落何處-彼特席格之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The Songs of Pete Seeger)。請聽該專輯中由湯米山斯與朵蘿莉斯姬恩(Tommy Sands and Dolores Keane)演唱的〈花落何處〉。
來自丹麥的幾乎是愛爾蘭人(Almost Irish)民謠樂團與克里斯麥克馬倫(Chris McMullan)以愛爾蘭樂風詮釋〈花落何處〉也非常出色。
〈花落何處〉被翻譯成30餘國語言演唱,日本人非常著迷於此歌,請聽忌野清志郎、加藤登紀子、塩田美奈子分別演唱的日文版〈花落何處〉(花はどこへ行った)。其中加藤登紀子的演歌式詮釋讓人動容,而塩田美奈子與交響樂團演出的版本,則是編曲非常精采。
由康雅傑、李智渝、張世榮、田浩和組的北斗星男聲四重唱,演唱中文版的〈花落何處〉。
〈花落何處〉的翻唱版本多如過江之鯽,無法一一介紹,最後請聽原創作者彼特席格演唱的版本,這是席格於2014年1月27日過世後網友編輯的紀念版本,悼念這位美國的良知、美國民歌之父。〈花落何處〉以花朵象徵少女少男的戀愛情懷,又以墳上覆蓋的花朵隱喻所有爭戰的勝利,最終仍難逃塵歸塵、土歸土的大自然循環,提醒野心勃勃的世人,何時才會學乖呢?。
參考連結:
靜靜的頓河 第三章
http://eng.sholokhov.ru/museum/collection/film/273/
http://www.sholokhov.ru/museum/collection/film/566/
https://www.facebook.com/RussianMusicLovers/posts/250533368469651
http://www.indepthinfo.com/culture/where-have-all-the-flowers-gone.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