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復仇者》(Vengo)2:佛朗明哥與蘇菲吟唱的交融(Flamenco Soufi)-〈哦,懇求真主〉(Ya Madad)

東尼葛里夫(Tony Gatlif)2000年執導的電影《復仇者》(Vengo),獲得2001年法國凱撒影展最佳電影配樂,該片藉由吉普賽家族間的愛恨情仇,描繪西班牙佛朗明哥樂舞的歷史脈絡。導演東尼葛里夫一貫的敘事手法就是透過音樂來鋪陳故事,《復仇者》亦不例外,片中精采歌舞段落比比皆是。

影片伊始,斜吹管樂器奈依(Ney)的悠遠笛音配上烏德琴的彈撥聲中,賓客們搭船來到小島,徒步登上古堡,擊掌聲帶出西班牙吉普賽吉他手托馬提托(Tomatito)演奏的佛朗明哥樂音,小提琴嗚咽,木箱鼓聲雀躍。接著奈依笛鳴配上烏德琴音,聲聲催促,木卡姆前奏導引出,來自上埃及區的謝赫艾賀邁阿突尼(Sheikh Ahmad Al-Tuni)旋轉吟唱的伊斯蘭蘇菲教派(islamic–sufi)讚頌〈哦,懇求真主〉(ya madad)。在電影原聲帶中,東尼葛里夫將這段長達750秒配樂命名為〈佛朗明哥與蘇菲〉(Flamenco soufi)。這段音樂饗宴展現了佛朗明哥與蘇菲吟唱的交融,突顯出佛朗明哥樂舞中遭人遺忘的阿拉伯歷史色彩,堪稱是環地中海音樂文化的縮影。東尼葛里夫刻意將佛朗明哥與蘇菲樂舞融合併成,或者是說以謝赫艾賀邁阿突尼吟唱讚頌為主體加入佛朗明哥吉他手托馬提托的即興演奏(jam),兩種樂風竟能如此貼切的交織融合,其原因可從佛朗明哥與蘇菲樂舞的源頭窺之一二。

佛拉明哥(Flamenco)源起

伊比利半島原居住著伊比利亞人,自西元前十一世紀起至約十五世紀間曾發生多次民族融合,腓尼基人、希臘人、克爾特人、羅馬人及摩爾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皆曾統治西班牙或在此殖民,形成複雜且多元融合的文化。羅姆(吉普賽)人約於十六世紀抵達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區,他們帶來蘊含北印度、拜占庭文化的羅姆樂舞,並與當地原有的阿拉伯、摩爾、猶太人以及西班牙地方音樂元素融合,逐漸孕育而成佛拉明哥樂舞。早期只是羅姆流浪藝人的街頭賣藝型式,十八世紀此種樂舞傳入城市,在羅姆人集中的地區廣為流行,十九世紀成為餐館酒吧的娛樂節目,非羅姆人(Payos)也投入此種表演,吉他成為必備的伴奏樂器,並產生職業歌手和舞者。十九世紀末,佛拉明哥進入正統文化象徵的劇院殿堂,開啟約三十年的黃金時期,但卻也失去通俗文化的活力,逐漸沒落。直到1950年代在當時一群新興藝以及詩人、作家的努力下,才再次風行起來。近二、三十年來,許多聆聽搖滾樂長大的年輕羅姆樂手,重新探尋其家族佛拉明哥音樂的根源,並與搖滾、爵士樂、印度、中東、拉丁美洲、非洲等各類音樂融合,興起新佛拉明哥(Nuevo Flamenco)的風潮。

蘇菲旋轉舞的由來

蘇菲旋轉舞是蘇菲教派的一種修煉的方式,信奉的人相信世界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旋轉,人從出生到死亡,猶如不停的循環,藉由定點旋轉身體,將自我抽離並專注想著真主阿拉,以達到與真主溝通的境界。在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土耳其的「薩瑪旋轉舞儀式」(Mevlevi Sama)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之一。
旋轉舞起源於十三世紀,由蘇菲教派的重要導師魯米(Rumi)所發起,據傳有一天,魯米走過城鎮市場時,聽見了敲打黃金的工匠,拍打出有節拍性的鍛造聲,當下他彷彿聽見了詩經,傳頌著「沒有上帝,只有真主阿拉」,於是他高興地伸出雙臂開始不斷地旋轉,於是在魯米死後,他的兒子與信徒將蘇菲舞儀式化,除了旋轉舞,會搭配頌歌音樂,並在象徵宇宙的圓形大廳進行儀式,蘇菲教派的旋轉舞也因此流傳下來。

六弦上快速輪轉的金手指-托馬提托

托馬提托(Tomatito)是一位西班牙的佛朗明哥吉他手,原名荷西費南德茲托雷斯(José Fernández Torres)1958年出生於阿爾梅里亞(Almería) ,他的父親托瑪提(Tomate)以及祖父米蓋爾托瑪提(Miguel Tomate) 、叔叔尼諾米蓋爾(Niño Miguel)都是偉大的佛朗明哥吉他手,這樣的生長環境讓他在早年便對佛朗明哥音樂情有獨鍾。他的天分被佛朗明哥作曲家帕可迪魯奇亞(Paco de Lucía)挖掘,追隨著這位音樂大師讓他日後發展出自我的音樂風格。他以完美結合佛朗明哥與爵士吉他的技巧獲得佛朗明哥傳奇歌手卡馬隆德拉伊斯拉(Camaron de la Isla)的青睞,托馬提托爐火純青的演奏技巧與優遊的流暢表現,和卡馬隆自在昂揚的歌聲相互包容,成就許多拉丁樂壇經典之音。在卡馬隆去世之後,托馬提托繼續帶著他的吉他走遍天下,從馬德里、巴黎、倫敦到紐約甚至到東京,托馬提托在六弦上快速輪轉的金手指,讓他把佛朗明哥的精髓散播到世界各地。

偉大的伊斯蘭讚美詩歌手-謝赫艾賀邁阿突尼

謝赫艾賀邁阿突尼(Sheikh Ahmad Al-Tuni)來自艾斯尤特(Assiout)附近的哈瓦特卡(Hawatka)村莊,是上埃及最後一位偉大的伊斯蘭聖歌或讚美詩的歌手(munshidin)
在夜晚的無盡星空下,萬物籠罩在塵土飛揚與昏暗燈光中,蘇菲派信徒在上尼羅河地區的村莊舉行慶典儀式,隨著夜幕低垂,刺骨的寒意逐漸滲透到空氣中,卻擋不住那夾雜著虔誠的熱烈喧囂。從這看似雜亂無章的信仰表達過程中,伊斯蘭聖歌歌手的聲音揚起,在旋轉中通過記憶(dhikr)的誘導呈現出蘇菲儀式常見的恍惚狀態。
在〈佛朗明哥與蘇菲〉(Flamenco soufi)的配樂中,謝赫艾賀邁阿突尼吟唱的"Madad"為阿拉伯語,意思是尋求幫助。"ya madad"說白話些就是哦(上蒼)幫幫我吧!所以就譯為〈哦,懇求真主〉(ya madad)

音樂影像紀錄之神-東尼葛里夫

導演東尼葛里夫(Tony Gatlif)為吉普賽裔,原名米榭達馬尼(Michel Dahmani)1948910出生于當時的法屬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60年代因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逃到法蘭西,後來一頭栽進電影圈,並最終成為吉普賽文化(尤其是音樂)的影像代表。1993年他就把多年來,用影像紀錄的世界各地吉普賽歌舞,從北印度地區的拉賈斯坦邦開始,途徑埃及、土耳其、羅馬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國,最終到達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完成一副全面的吉普賽音樂圖景,這同時也幾乎等於吉普賽人(或稱羅姆人)的千年遷徙路線,這部宏大的田野調查式的民族影像紀錄片鉅作就是《一路平安》(Latcho Drom)

電影《復仇者》(Vengo)是一部佛朗明哥音樂電影,藉兄債弟償的復仇故事,展現了安達魯西亞地區吉普賽人的生活面貌。這群熱愛佛朗明哥的打手們完全不似黑幫人物,對峙的兩方在片中竟交流著音樂,談論著自己家族的最新音樂作品。吉普賽人濃烈的情感往往導向決鬥和死亡,但在死亡之前,別忘了跳上一段佛朗明哥。

參考連結:

音樂世界中的世界音樂-沒有國家的民族~羅曼尼(吉普賽)之歌,樂非(未完成手稿)

Vengo (2000) - IMDb

Tomatito - Wikipedia

Sheikh Ahmad Al-Tuni - Sultan of All Munshidin - Amazon.com

Tony Gatlif - Wikipedia

不是舞蹈而是修行土耳其旋轉舞(Mevlevî Sema Töreni

延伸閱讀:

《一路平安》(Latcho Drom)-1-北印度拉吉斯坦(Rajasthan)少年Talab Khan Barna演唱的Sat Bhayan Ki Ek Behanadli I

《一路平安》系列計有17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jangosun 的頭像
    djangosun

    從台灣聽世界

    django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