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人槍聲掠樺林,群鹿驚惶頓失音-〈失音的麋鹿〉(Mdngu Rngat Rqnux)
我願是麋鹿,呼朋引吭
穿過森林,遊蕩在砂卡礑
我願是麋鹿,呼朋引吭
當月光灑落在立霧溪的溪水旁
德魯固語(Truku)歌詞:
Yaku Ciwas Paras. Ciwas Paras.
Manu nanak nii.Pnlealay Ciwas Paras.Ubarih snnkran.
Mdka ku saw rqnux mdngu lingis ungat hnang.
Ah!Ah!Ah!
Yaku sa rqnux mjiras dgiyaq.Mdngu rusuq na.ungat hnang da.
A...........U...........
Manu nanak nii.Bnlealay Ciw
和平合唱團演唱周裕豐牧師的遺作〈失音的麋鹿〉(Mdngu Rngat Rqnux),選自1997年周牧師製作的最後一張專輯《失音的麋鹿-1997秀林鄉原住民德魯固文化活動母語歌謠專輯》,裡面的歌曲全程採用母語吟唱。這張專輯由周裕豐製作,王玫瑰執行策劃,畢杜編曲。2007年4月再版更名為《失音的麋鹿(Mdngu rngat rqnux):太魯閣族原住民歌謠系列》,可以在秀林鄉圖書館買得到,請洽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62號,電話:03-8612116~8。
周裕豐的德魯固語名叫宜劭尤道(Isaw Yudaw)是花蓮太魯閣(Taruku)族的牧師,以其音樂天分為主見證了許多感動的詩歌,也為這塊土地留傳了許多以德魯固母語及華語創作的優美歌詩。由於長年刻苦勞碌的生活,周牧師晚年的身體狀況並不太好,1999年4月26日因肝病於太魯閣中會和平教會牧師任內過世,享年62歲。
台灣梅花鹿的第一次正式記載是在元朝汪大淵的《島夷誌略》,在1603年(明萬曆31年)陳第的《東番記》中對於台灣梅花鹿多有記載,到了台灣荷西殖民時期時,因為鹿皮的需求很大,受到人類大量的濫捕,幾瀕臨絕種。日治時期,景美、木柵、烏來一帶仍見有族群式的鹿群沿水源而棲到1969年之後,由於棲息地受到破壞與人類的大肆捕獵,野生台灣梅花鹿已在野外滅絕。
黃淑璥在《台海使槎錄》即指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鹿之島,史書記載得很清楚:「台山無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為土番鹿場。」台灣從遠古的鹿群遍野,到荷據時代年產十萬張鹿皮,過度的濫捕及平原棲地永久性消失,梅花鹿終於在野外完全滅絕,僅剩少數人工豢養。然而梅花鹿與台灣先住民文化、台灣歷史,甚至台灣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關連。周牧師了然島上鹿群生態的今昔對比,感嘆先人「耳聞麋鹿啼河畔,忽瞧鹿兒到人前。」後人卻「獵人槍聲掠樺林,群鹿驚惶頓失音。」藉此點出太魯閣族的文化及原音,在戰爭、殖民與現代化的洗禮中,面臨逐漸流失的危機。
周裕豐牧師的一生,就如同他得名字一樣,「裕如安貧斯寡過,豐衍守約自無爭。」只不過,周牧師還留給我們「富裕豐盛」的遺產,那就是以太魯閣族歌謠為題材創作的福音詩歌,必將永遠傳唱不歇。「歌唱的,跳舞的,都要說:我的泉源都在你裡面。」(詩八十四:7)
參考連結:
《失音的麋鹿》(Mdngu rngat rqnux)
http://ap.shlin.gov.tw/Cultural/music/music_detail.aspx?pid=002
麋鹿?馴鹿?
http://blog.yam.com/daydreamclub/article/2593611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