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兆駿〈山林班〉的原曲-東埔林班歌謠〈身無分文〉
感恩重生的〈山林班〉
馬兆駿演唱的〈山林班〉選自1996年他灌錄的《美姑娘》專輯,少年得志的馬兆駿被圈內尊為馬爺,卻因吸食大麻、酗酒負面新聞,形象受到嚴重的衝擊,音樂創作也陷入瓶頸,《美姑娘》是他經歷似乎從人間蒸發般的人生低谷後,重返歌壇的一張專輯。復出的馬兆駿,生命的荒唐不再,充滿感恩與重生的韻味。誠如馬爺自己所說:「謹以這張作品獻給所有默默陪我走過來,大聲叫我站起來的朋友們,我答應過,我會回來的。」馬兆駿在這張專輯裡嘗試用閩南語及臺灣原住民語言唱歌,他的作品主要是反映小人物在社會重重壓力下的喘息和心聲,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有著動人的旋律與平實的共鳴。專輯的製作統籌是和他同屬唱作才子的黃舒駿。
〈山林班〉這首歌以布農族的林班歌謠為主體,馬兆駿撰寫添加了這段中文副歌歌詞:
我看著天空
想著你揮灑的笑容
親愛的朋友
想著我們走過的角落
你說過未來的路也許會寂寞
想流淚的時候抬起頭看著天空
副歌旋律則是由黃瑞文譜寫,王繼康負責編曲,為反映馬爺經歷大起大落後,掙扎奮起的心緒。王繼康以舒緩的鋼琴前奏鋪排,刻易較原曲放緩了旋律行進速度。或許是要呈現因林班林木伐盡,失業回鄉的原住民男子,因前途茫茫,酗酒賒帳,又想起林班同僚,一醉再醉的麻木心態,只能落寞的在想流淚的時候抬起頭看著天空。
無可救藥樂觀的〈身無分文〉
其實〈山林班〉原曲為南投信義鄉東埔村布農族人所創作的林班歌謠〈身無分文〉(UKA SUI/UGA SHUI),或譯〈我沒有錢〉,原曲輕快帶有苦中作樂,無可救藥般的樂觀,也反映出原住民的喝酒文化,生存困境。歌詞描繪樹木伐畢,林班工人迫不及待回鄉找老友開懷暢飲,即使沒錢也要賒帳喝酒,卻被老婆拎回家,但還是要邊走邊拼命喝酒。歌詞中譯如下:
不知要去哪裡 一片蘆葦包圍著我 我身無分文
蘆葦生長的地方 茂盛也被砍伐 流淚
我沒有錢 買不起牛仔褲和衣服
我問父母 他們說
山上的男孩 離開的時候有蘆葦草為伴
砍完蘆葦草後 回部落找A SI MOO DO(人名)
為了喝酒 回部落找A SI MOO DO
GA VA GA MI(人名)走在後面 袋子裡放著一瓶米酒
每天喝酒 每次賒帳
妻子I NAG MA YA跟著我 拉我回家
一路上 還邊走邊拼命喝酒
請聽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村東光教會聖歌隊的演唱
林班歌的時代背景
40、50年代流行於花東屏、南投等地部落的「林班歌」,這要從1945年國民黨來台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農林處林務局」,接收各林場開始。原來屬部落所有的,又從總督府轉到國民黨手中,卻沒有能力和人力管理照料,於是林務局便僱請部落青年們上山整理林地。來自各部落受聘上山照顧林地的原住民,上山工作經常就是一、二個月,晚上烤火無聊時,常常用一把吉他,哼著部落裡傳唱的歌曲,周圍的朋友聽了一起唱和,分享自己部落的民謠、教會歌、流行歌等等,幾個人哼哼唱唱,就編出一些歌曲,流露思念家鄉、祭典與情人的百感交集。傳統曲調以民謠小調居多,林班歌也是,光Am一個和弦可以唱到天亮。於是林班歌成為林班工人面對現實困頓時,賴以抒發的歌曲。原本屬於原住民的山林土地,竟要部落青年以血汗換取微薄的金錢。只要林班歌傳唱一天,就持續凸顯荒謬的剝削本質與無從轉型的正義,再多的道歉也是枉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