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鍵上巧遇〈山巔愚公〉(The Fool on the Hill)與〈純真男孩〉(Nature Boy)的彼得辛可提(Peter Cincotti)
生於1983年的彼得辛可提(Peter Cincotti),18歲時就以個人首張同名專輯《彼得辛可提》拿下美國告示牌爵士專輯榜冠軍。彼得辛可提生長在曼哈頓,因為3歲時祖母送的生日禮物—一架玩具鋼琴,自此就沈醉在琴鍵之間的魅力;隨著年紀的增長,更奠定自己成為爵士樂手的志向。9歲的彼得開始嘗試作曲,十多歲時正式開始歌唱,並向艾利斯馬沙利斯(Ellis Marsalis)、詹姆士威廉斯(James Williams)、克里夫科曼(Cliff Korman)等多位大師級人物師法鋼琴。後就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年紀輕輕的他,曾在約翰藍儂詞曲創作大賞以及2000年的瑞士蒙特勒音樂節(Montreux Jazz Festival)獲獎,並曾應邀至白宮表演,已然成為爵士新生代中的頂尖人物。這首融合〈山巔愚公〉(The Fool on the Hill)與〈純真男孩〉(Nature Boy)的歌曲選自《彼得辛可提》專輯的第7首。
彼得辛可提以披頭四名曲〈山巔愚公〉的旋律為鋼琴前奏,再自彈自唱嬉皮先驅伊甸阿貝茲(eden ahbez)所作的〈純真男孩〉,最後再以〈山巔愚公〉旋律收尾。彼得為何要將兩首歌融合為一呢?其一是因為這兩首歌的意境相通,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創作的〈山巔愚公〉影射印度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大師瑪赫西(Maharishi Mahesh Yogi),而〈純真男孩〉則是伊甸阿貝茲的自我寫照,也是向引介啟迪他回歸自然與人類生活改革思維的良師益友比爾貝斯特(Bill Pester)致敬之作。山巔愚公與純真男孩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
原因之二則是兩曲的調性和絃相通,〈山巔愚公〉雖為D大調,但運用了D大調及D小調交替的手法,以及7和絃的行進如Em7-A7-D6- Em7-A7,當轉為D小調時則以Dm-C7-Dm-Dm7-D6的和絃行進。而〈純真男孩〉則為和弦D小調,在第5至8小節的和絃行進為Dm–Dmaj7–Dm7–Dm6,再由Gm6降為Dm,最後以Em7和絃結束。兩曲都充份運用了七和絃的特性並巧妙的搭配了D6和絃。和絃的相通讓彼得辛可提輕易的將兩曲橋接(bridge)在一起。
挪威女歌手英格瑪麗岡德森(Inger Marie Gundersen)也詮釋過這首兩曲合一的組曲,選自她2004年發行的《瞬間的美好》(Make This Moment)專輯。她先以鋼琴伴奏吟唱著兩首歌,但在中段〈純真男孩〉的鋼琴伴奏吟唱上刻意顯得遲緩破碎切割,營造出最後回到〈山巔愚公〉一曲時爵士鼓與薩克斯風演繹的張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