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稻浪慶豐年,歌謠傳頌永綿延:陸森寶〈美麗的稻穗〉(bulai naniyam kalalumayan)
〈美麗的稻穗〉詞曲:陸森寶(BaLiwakes)
pasalaw bulay naniyam kalalumayan garem
非常美麗的 我們今年的稻穗
o-i-yan o-i-yan a-ru-ho-i-yan
(歡呼呀!我們高聲歡呼!)
adaLep mi adaLep mi emareani yo-ho-i-yan
快了 快了 我們要割稻了
o-i-yan o-i-yan a-ru-ho-i-yan i-ya-o-ho-yan
(歡呼呀!我們高聲歡呼!)
patiyagami patiyagami kanbaLi etan i king--mong
我要寫信 寄信給哥哥 在金門的哥哥
pasalaw bulay naniyam kaongrayan garem
非常美麗的 我們今年的鳳梨
o-i-yan o-i-yan a-ru-ho-i-yan
(歡呼呀!我們高聲歡呼!)
adaLep mi adaLep mi epenaliDing yo-ho-i-yan
快了 快了 我們要搬運 了
o-i-yan o-i-yan a-ru-ho-i-yan i-ya-o-ho-yan
(歡呼呀!我們高聲歡呼!)
apaaatede apaaated kanbaLi etan i king-mong
我要寄送 寄送給哥哥 在金門的哥哥
pasalaw bulay naniyam kadadolingan garem
美麗茂盛呀 我們今年造林的成果
o-i-yan o-i-yan a-ru-ho-iyan
(歡呼呀!我們高聲歡呼!)
adadep mi adadep mi emarekawi yo-ho-i-yan
快了 快了 我們要伐木了
o-i-yan o-i-yan a-ru-ho-i-yan i-ya-o-ho-yan
(歡呼呀!我們高聲歡呼!)
asasangaan asasangaan da sasudang puka i king--mung
我要打造 打造船隻 送到金門
1977年,一位外省二代青年拿著吉他自彈自唱,以生澀的卑南族語演唱〈美麗的稻穗〉,收錄在他個人的第二張專輯《西出陽關》,這是此歌以〈美麗的稻穗〉之名首次被灌錄成唱片。這位年輕人就是民歌運動的推手-楊弦,請聽他如何彈唱詮釋這首校園民歌曲目中,唯一的一首完全以卑南族語演唱的歌謠。〈美麗的稻穗〉以深刻寓意與社會底蘊交織著世代傳承和因緣際會的故事,呈現了「唱自己的歌」如風吹稻浪般豐收的一頁。
唱自己的歌
胡德夫於1950年出生在台東新港,父親為卑南族人,母親為排灣族人,少年時北上就讀淡江中學,在學校接觸了宗教音樂與合唱團;畢業後進入台大外文系,開始接觸西洋民謠,並在位於長春路和中山北路口的哥倫比亞大使館附設咖啡廳駐唱。那時的年輕人流行喝可樂,穿喇叭牛仔褲,唱西洋流行音樂,而這個咖啡廳正是許多文青的集散地。
有一次,在胡德夫要上台演唱前,一起唱歌的伙伴問了他一句:「德夫啊,你不是卑南族的人嗎?等一下,唱首卑南族的歌給我們聽嘛。」,年輕的胡德夫嚇了一跳,他平常唱的都是西洋歌曲,對家鄉的歌曲,其實記憶不深,印象比較清楚的就是一首爸爸偶爾會哼的歌謠,但是歌詞是什麼,也記不清楚了,接著,他又想,在座的人,有誰懂卑南族語啊,我要是不會唱,胡謅一下也就過去了,於是他就上台,唱了這首記不清歌詞的〈美麗的稻穗〉。
沒想到,他一唱完,全場的人站起來給他鼓掌,胡德夫嚇了一跳,因為他之前唱英文歌的時候,都沒有這麼大的反應,還有人叫說:「我們也有歌啊,幹嘛一定要去唱外國歌。」這一句話,也讓一開始叫胡德夫唱卑南歌謠的朋友,心中產生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用我們的話唱自己的歌,後來,他開始試著用中文寫自己的歌,這個人叫李雙澤,台灣校園民歌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
在李雙澤的鼓勵下,胡德夫開始整理一些原住民的民謠。1973年,台北國際學舍舉辦了一場名為「美麗的稻穗」演唱會,胡德夫發表了多首創作歌曲〈牛背上的小孩〉、〈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匆匆〉等…,其他如楊弦也發表了〈鄉愁四韻〉,之後便開啟了民歌時代。楊弦也因此從胡德夫那兒學會了這首卑南歌謠〈美麗的稻穗〉,並收錄在他1977年出國深造前灌錄的第二張專輯《西出陽關》裏。
然而,曾是1970年代台北價碼最高的鋼琴酒吧歌手,也是第一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民歌先驅胡德夫,擁有渾然天成的嗓音、無可挑剔的琴藝,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卻遲到了四十年。2005年,胡德夫終於發行了個人的第一張唱片《匆匆》,裡面收錄了陸森寶的作品〈美麗的稻穗〉。他以鋼琴藍調的風貌重新詮釋這首他孩提記憶中的歌謠,距離當初教導楊弦吟唱此歌,已過了三十餘年。
胡德夫吟出這首父親在他兒時教唱的歌謠,承載著土地的生命力並傳達對親人與部落的豐富情感,再經由楊弦把〈美麗的稻穗〉收錄在《西出陽關》專輯,兩人合力將此歌推上民歌的舞台,開展了聽眾對原住民創作歌謠的認同與視野,也開啟了唱自己的歌的芬芳時代。胡德夫回憶道,當時靠著小時候的記憶演唱,把〈美麗的稻穗〉的歌詞記錯,後來回到東部才學會正確的歌詞,也得知這首歌並不是卑南族傳統歌謠,而是卑南族音樂家陸森寶於1958年的創作。
卑南瑰寶-陸森寶
1910年(明治43年)11月2日陸森寶出生於台東廳卑南社(位今台東市卑南里一帶),也就是今天卑南族南王部落-普悠瑪(puyuma)的前身,卒於1988年3月26日。他的卑南族名為巴力瓦格斯(BaLiwakes),baLi是風的意思,BaLiwakes意為旋風,形容陸森寶跑步起來猶如旋風。1941 年(昭和16年)因皇民化政策他改名為森寶一郎,日本人戰敗後於1946年改漢名為陸森寶。
1927年,陸森寶以優異成績考上臺南師範學校,為全校該屆唯一的原住民,念書之餘苦練鋼琴,曾獲全省鋼琴師範比賽冠軍。日本裕仁天皇的叔叔朝香宮鳩彥親王來臺南訪時,校長指派陸森寶為學生代表,演奏鋼琴迎接貴賓,校長在介紹陸森寶的時候說:「他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漢人,是真正的臺灣人!他的能力比一般人強,他的名字叫Baliwakes(巴利瓦克斯)!」而此時陸森寶竟然才學習鋼琴不過七個月。求學期間的巴利瓦克斯在運動方面也有傑出的表現,連續打破臺灣中等學校競跑大會紀錄,亦曾獲得鐵餅、標槍等五項首獎。此外,他也利用假期參與文化記錄及探查的工作,臺北帝大言語學研究室在卑南社的傳統神話調查工作即由他協助翻譯與記錄。
1933年,陸森寶師範畢業之後,先後任教於新港、寧埔等公學校,並指導新港青年學校的學生學習棒球、相撲、體操、音樂和文藝等課程。1946年受邀擔任臺東農校體育和音樂老師,至1961年左右退休,他開始致力於母文化的傳揚延續以及教會聖歌的創作。
陸森寶是天才型的音樂家,他不但將族人的古調加以模擬創作,也可以在微醺之際仿奏三味線、吟唱都都逸(どどいつ)。陸森寶熱對鋼琴,鋼琴也就成為他創作時最重要的介面。初入臺南師範念書的陸森寶,一接觸鋼琴便迷上了它,並終生不渝。大兒子陸宗獻提到過父親的樂器,他說:「記得我父親有許多樂器,有洞簫、吉他以及很多可以演奏的樂器。雖然父親有吉他,但是我從來沒有看過他彈奏,因此那些樂器就成為我的玩具了。有一天,知本天主堂的外國神父要回國了,他留下了一台鋼琴要賣,我父親用七萬塊買下了那部鋼琴。不過後來聽說,那七萬塊錢也是教友們湊錢所樂捐的。」陸森寶的么兒陸賢文則說是教友集資三萬五千元買的。
中日戰爭爆發,全臺陷入全面作戰狀態。日本徵集了八回的「高砂義勇隊」,赴南太平洋作戰,陸森寶的族人有不少人或自願或被迫參與了這場慘烈的戰爭。部落的婦女在面對和親人生離死別的那段歲月裡,傳誦著許多不知作者是誰的離亂歌謠,藉以寄託無常的命運。這些歌謠不但成為部落裡長者的共同記憶,也甚獲陸森寶的喜愛,成為他後來創作的養分。
部落裡的老人家都還記得,陸森寶身上總有紙筆,不論下田、搭火車,心裡浮現音符立刻記下,就怕音樂的精靈消失;每當歌成,拿出大字報抄下詞曲,在夜晚興奮貼在牆上,教族人吟唱。陸森寶一生中創作歌曲無數,堪稱卑南族音樂的靈魂。歌曲必以謹慎的態度考究歌詞意涵,不厭其煩地請教部落耆老及擅長傳統歌謠的胞姐,只為了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留給後輩子孫們。他的創作記述著對於祖先土地的孺慕與敬仰,希望藉由歌曲的傳唱,族人可以永遠記得祖先的事蹟與恩澤。他的小兒子陸賢文(Bun)曾說:「我覺得父親的歌曲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別人少有的,就是凡是他所作的歌都是免費的,是誠心送給族人的。後來我才知道父親的心意,他說族人過去幫他不少忙,尤其是求學那段時期。所以今天他僅以棉薄之力回饋鄉親,這就是他創作的動機。」
陸森寶曾說:「撫慰心靈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人們唱出心裡的感受,於是,他把族人的點點滴滴,用歌記了下來,讓感動的人,再去感動其他的人。」1950年代末期,透過音樂創作,陸森寶帶動了卑南族第一波的文化復興運動。1960年代為鼓勵族人加入「儲蓄互助社」,培養儲蓄習慣,他寫了〈讚揚儲蓄互助社〉、〈達到六千萬〉等活潑有力的歌曲,流傳於卑南族各部落之間。1958年,陸森寶依循卑南傳統歌謠曲風,創作了這首原名為〈豐年〉的〈美麗的稻穗〉,在卑南族民歌手胡德夫的傳唱及民歌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成為追溯新民謠崛起的濫殤。
請聽胡德夫和夫人莫瓦-美麗的稻穗 布農族語版
政治正確的〈贈金馬戰士的禮物〉
〈美麗的稻穗〉(buLai naniyam kaLaLumyan)是卑南族人陸森寶(Baliwakes)於1958年創作的歌謠,跟另外一首作品〈思故鄉〉一樣是為了八二三炮戰前線的卑南族青年所寫。在陸森寶1984年自己整理的手抄本中,記載的歌名是〈豐年〉。當時八二三砲戰爆發,許多卑南族南王部落的青年在前線服役,無法回鄉探親,而村民也擔心家鄉子弟安危,又無法親赴前線慰問。那時的南王村村長南信彥組織了一個南王民生康樂隊,主要從事音樂歌舞表演及勞軍活動。陸森寶曾領導過康樂隊一年,八二三砲戰期間,他作了三、四首歌,讓康樂隊在前線勞軍時演唱,〈美麗的稻穗〉就是其中一首。只不過在南王民生康樂隊於1961年灌錄的《山地同胞金門馬祖前線勞軍團 勞軍紀念錄音 第十六集》黑膠唱片中,B面第一首的歌名並非〈美麗的稻穗〉,而是〈贈金馬戰士的禮物〉,由陸森寶的女弟子吳花枝主唱,這也是此歌最早的錄音版本。歌曲述說鄉裡的農作物豐收,希望能傳達給前線的親人,歌曲抒發了思念鄉親的心情,亦傳達了慰勞前線青年的心意。
陸森寶先生的二女婿陳光榮先生江美麗的稻穗由卑南語翻譯成華語:
「今年是豐年,鄉裏的水稻將要收割,願以豐收的歌聲報信給前線金馬的親人。今年是豐年,鄉裏的鳳梨將要盛收,願以豐收的歌聲報信給前線金馬的親人。鄉裏的造林,已長大成林木,是造船艦的好材料,願以製成的船艦贈送給金馬的哥兒們。」
這種政治正確的意識,也許是受到的鄒族精英阿里山鄉長高一生被迫害遭遇的影響。戰後的高一生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協助山地部落的治安。為表態向國民黨政府表示效忠,繳回二二八事件期間帶回的槍械。率領「鄒族致敬團」到台北拜訪政府要員,提出實行人工造林、設立牧場、墾殖貸款免付利息的訴求。卻仍因228事件後的清鄉運動,被羅織貪汙、匪諜的罪名,於1952年遭逮捕,在1954年被槍決。這是當時原住民知識分子的悲哀,在白色恐怖肅殺的氛圍中,陸森寶的〈豐年〉歌謠被包裝成勞軍歌曲〈贈金馬戰士的禮物〉,顯是一種不得不然的「政治正確」抉擇。
1978 年,許常惠的團隊到南王採集卑南族歌謠,於1979 年發行《台灣山胞的音樂:卑南、雅美族民歌》黑膠唱片,收錄了〈慶祝豐年歌〉,後來CD復刻版寫成〈慶祝豐收歌〉,演唱者包括陸森寶的二姐陸秀蘭和妹妹鄭愛枝。
稻浪起伏的寓意
有人說:「陸森寶是在稻田收成的時候,看見在金黃色的稻田中,彎腰收割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小孩,年青的男人都不見了,為什麼不見呢?因為當時正在八二三炮戰,許多的卑南青年都被徵召到金門戰地,在俞大維的傳記中寫著,一枚155榴炮的炮彈,一般需要兩個士兵才能推入炮膛,但是,臂力強大的原住民炮兵,只用單手就可以輕鬆將炮彈送入炮膛,所以,前線的炮兵單位,大力徵召原住民士兵到戰地作戰。因此部落中,就只剩下老弱婦孺下田收割,陸森寶於是寫下了這些感歎,讓部落鄉親演唱,述說鄉裡的農作物收穫豐富,希望能傳達給前線的親人,曲子抒發了鄉親想念的心情,亦達成慰勞前線青年的心意。」
思念如陣陣起伏的稻浪,稻浪象徵著豐收,豐年與戰火形成對比,藉hoiyan襯(虛)詞吟詠豐年歌謠,傳送禮物與想念,撫慰戰地男兒的苦難。稻穗搖曳豐收、鳳梨酸酸甜甜,勾勒出一幅美麗家園景象,卻只能藉由書信、歌聲還有林木製成的船艦,傳送給身處炮火連天金門戰地的親人。幻想著船艦將稻米、鳳梨等禮物送達時,順道載回朝思暮想久違的鄉親。也許陸森寶創作此歌時,腦海中浮現的是當年小他十餘歲的部落青年加入高砂義勇隊,遠征南洋為殖民的母國浴血,呼應著創作〈豐年〉時遠赴離島金門前線的鄉親正在為外來政權祖國奮戰的荒謬。
若從卑南族母系社會的角度切入,這首歌的季節背景,應該是7、8月卑南族舉行收穫祭的時候,收穫祭的主角是家裡負責「種籽」的女性,因而這首歌陸森寶揣摩的對象是一個女人的心理,一個母親、一個妻子、一個情人、一個姐姐或妹妹的心情。兒子、丈夫、男友、弟弟或哥哥在前線炮聲隆隆,女人們在後方想什麼呢?尤其在這收穫感恩的季節。想像女人在田邊樹蔭下乘涼,看著自己豐收的成果(女人負責生產,男人負責消費),思索著怎樣支持前線男兒的母性,吟詠的不僅是思念,而是靈魂的召喚,如風吹稻浪般起起伏伏。
金曲部落南王村
黃國超指出:「回顧原住民族音樂史,陸森寶及南王民生康樂隊確實為臺灣戰後的山地唱片產業,意外地創造了一段美好的燦爛時光。」其實他們也為日後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培育了許多人才。這十幾年來因為胡德夫、原舞者跟幾位出身南王的金曲歌手,如紀曉君、陳建年、陳永龍等,都努力推動陸森寶的音樂,讓他的歌曲走出南王、走上更大的舞台,在世上傳唱不歇。台灣流行音樂也在陸森寶用歌陪伴族人腳步的信念所創作的歌謠中汲取養分,昂首唱著自己的歌。
最後依序請聽南王康樂隊創始人南信彥的兒子南賢天,陸森寶三子陸光朝,陸森寶的外孫金曲歌王陳建年,紀曉君(Samingad),桑布伊(盧偕興)分別全釋〈美麗的稻穗〉(buLai naniyam kaLaLumyan)。
陸森寶創作的歌謠及南王村後代也成2010年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妳》以及2015年同名電影的素材及演出者,請看《很久沒有敬我了妳》電影預告【美麗的稻穗篇】。
參考連結:
http://beta.nmp.gov.tw/father_song/main/03/3-3/3-3f.htm
http://ziwendong.github.io/yongergui//inward/baliwakes-music/
http://fasdt.yam.org.tw/refer/rice.html
陸森寶音樂的傳唱、出版與流變文/徐睿楷- 原住民族文獻會網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