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吉思汗藍調》(Genghis Blues)-感人肺腑的呼麥泛音歌唱紀錄片

1999年上映的《成吉思汗藍調》(Genghis Blues),導演為羅科貝利克(Roko Belic);主演:孔葛歐翁達(Kongar-ol Ondar)保羅裴納(Paul Pena),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比比金(B.B.King)。本片曾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被選為臺北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影片。1984年,盲人藍調歌手保羅裴納在短波收音機中無意聽到一種來自吐瓦(Tuva)的喉聲音樂。他迷戀不已,希望將之與藍調音樂融合。機會終於來了,他前往吐瓦這個喉聲音樂的發源地,除了深造喉聲音樂並將之融入藍調外,同時也找到真摯的友情與生命的意義。
您所聽到的是2001年台北大耳朵節目主持人何穎怡介紹該片的錄音剪輯《成吉思汗藍調》(Genghis Blues)12,非常精采。
《成吉思汗藍調》(Genghis Blues)1

《成吉思汗藍調》(Genghis Blues)2

個人認為本片最感人的一首曲子就是這首〈山的那一邊〉(Kaldak Hamar /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請欣賞保羅裴納與孔葛歐翁達兩人精采的演出及默契,還有藍調吉他與吐瓦的傳統三弦樂器(Doshpuluur/Tuvan Banjo)天作之合的搭配。

PAUL PENA & KONGAR-OL ONDAR -KALDAK HAMAR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保羅裴納與孔葛歐翁達-〈山的那一邊〉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Tes-le-Khemning kozhuununche (shuu) 通往特斯赫爾省的道路
Deski chaagay oruk bolza (shuu)
只要他們能改善路況
Devip turar Bora mun|gash (shuu)
我就可以騎著如獵鷹般快捷的灰馬
Tenek eshke chetken bolza (shuu)
去探望那位讓我痴狂的佳人

Kaldak-Hamar artyn sonon (oy)
我期待有一條平坦的道路
Kazyp alza ashtap alza (ey)
通往山的那一邊
Khartyga deg Bora mungash (oy)
這樣我就可以探望
Karam eshke chetken bolza (shuu)
我親愛的朋友

Tes-le-Khemning kozhuununche (shuu)
通往特斯赫爾省的道路
Deski chaagay oruk bolza (shuu)
我企盼著路況平坦舒適
Demir chychaan munup algash (shuu)
這樣我就能抵達那裡
Tendish diveyin tutsup orza (shuu)
開著我的車子
Kaldak Hamar (The Other Side Of The Mountain)

  《成吉思汗藍調》這部紀錄片,主角是一個居住在三藩市名叫保羅裴納(Paul Pena)的美國黑人藍調盲歌手。裴納除了看不見,又有些胖,影片一開始就用不少鏡頭描述了他獨自一人去街角小店買東西的情景。看著他拿著手杖顫巍巍地在陰冷的三藩市街道上行走的樣子,讓人感受到他對生活的堅持。《成吉思汗藍調》就是描述這位盲人藍調樂手保羅裴納與在千里之遙的吐瓦「喉歌」歌手孔葛歐翁達(Kongar-Ol Ondar)藉由音樂的交融,而超越文化、種族藩籬的感人故事。
   
吐瓦人認為世上萬物皆有靈,萬物所發出的聲音就是它們在說話,無論是山谷迴聲、河水淙淙或牲畜鳴叫等皆不例外。這些自然界的聲音都有著複雜的和聲。為了好好地模仿這些「語言」,吐瓦人的祖先發明了「喉歌」(khoomei)-呼麥泛音歌唱,其特點是:喉嚨在發出一個音高恒定的低音的同時,把此音的某個泛音有選擇地放大,使人聽起來就像是兩個音在同時出聲。唱「喉歌」的高手還能夠任意變化這個被放大了的泛音,甚至能唱出一段旋律,聽起來就像是有個笛子在吹一樣,十分奇特。
  1984年,裴納從蘇聯的短波廣播中聽到了吐瓦的喉歌,他立刻被吸引住了。從此他自學了這種演唱技法,並把它融入自己的演唱當中。當一個吐瓦代表團於1993年來美國演出時,裴納為代表團表演了自己的喉歌,把那些吐瓦歌手鎮住了。他們怎麼也不會想到在美國會有一個黑人能唱喉歌!裴納 和團裏的一位主要歌手,也是當年吐瓦歌唱大賽的冠軍孔葛歐翁達(Kongar-Ol Ondar)成了好朋友。歐翁達邀請裴納去吐瓦參加1995年舉辦的 吐瓦「喉歌」比賽。
  這件事很快被一個年輕的電影導演羅科貝利克(Roko Belic)知道了。貝利克看了多年的公共電視(PBS),從PBS 的旅遊節目裏認識並愛上了廣漠的中亞草原。他自學了俄語、吐瓦語等許多語言,並決心要把那裏的生活介紹給美國人民。貝利克很小就喜歡電影藝術,後來進入一所電影學院就讀。當他聽聞了裴納的故事後,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極好的主題,便自願跟隨裴納一起去吐瓦比賽,並擔當裴納的翻譯。
  翁達把裴納請到家裏作客,用上好的吐瓦酒招待裴納,還領著裴納走遍了吐瓦的山山水水。看不見的裴納在生活上有很多不便之處,翁達待之如親兄弟悉心地照顧裴納。兩人經常在一起唱歌,切磋技藝,而且他們唱歌彈奏時是那麼地有默契,早已跨越了兩人之間語言、文化、種族及地位的差異。就這樣,一句英語不會的翁達和只會幾句吐瓦語的裴納在「喉歌」的幫助下成了好朋友。裴納再也不寂寞了。
  1995年第二屆吐瓦雙聲唱法國際大賽便吸引了十個不同國家,包括四名蘇聯選手參賽,來自美國的盲歌手保羅裴納勇奪 kargiraa(持續基音是極低音的胸腔共鳴)組冠軍。但更重要的是,裴納贏得了最受觀眾歡迎獎。當裴納在臺上彈著藍調吉他,用剛學會的幾句吐瓦語現編了幾句詞,再用喉歌唱法唱起一首吐瓦民歌時,台下掌聲、口哨聲不斷。吐瓦人從裴納身上看到了世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可,而裴納則從吐瓦人身上重新找回了藝術生命,找回了青春,找到了信仰。
  這部電影為吐瓦文化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馬功勞。從此,吐瓦喉歌不再只是一種複雜的唱法,一種新奇的異國風情而已。吐瓦喉歌已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資產。2005年保羅裴納因胰臟癌去世,「吐瓦之友」基金會為他出版了《成吉思汗的藍調》(Genghis Blues)專輯,收錄他和吐瓦國寶歌手孔葛歐翁達的對唱作品。

Kongar-ol Ondar & Paul 'Earthquake' Pena Genghis Blues - Kargyraa Moan

參考連結:

http://www.morinhor.com/show.asp?lc=149#

何穎怡的台北大耳朵: 從成吉思汗到荷麥--淺談蒙古與吐瓦的雙聲唱法 - yam天空部落

Cheers雜誌: 30萬一圓蒙古草原音樂夢

http://www.fotuva.org/gb/   吐瓦之友

http://www.pepelyrics.com/paul-pena-kaldak-hamar-the-other-side-of-the-mountain-lyrics

Throat Singing

泛音唱法的物理原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jangosun 的頭像
    djangosun

    從台灣聽世界

    django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