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uld Lang Syne-跨年倒數的友誼之歌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老朋友怎能忘記掉,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不時刻記心中?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老朋友怎能忘記掉,
And auld lang syne?
過去的好時光。

   Chorus:
   For auld lang syne, my dear,
親愛的快來乾一杯,
   For auld lang syne.
為過去的好時光。
   We'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
來為那友誼乾一杯,
   For auld lang syne.
為過去的好時光。

We twa hae run about the braes我們曾漫步小山岡,
And pou'd the gowans fine.
那野菊分外香。
We've wandered mony a weary foot,
但如今我們去流浪,
Sin' auld lang syne.
再也沒有那好時光。

We twa hae sported i' the burn, 我們曾蕩槳小河上,
From morning sun till dine,
從日出到斜陽。
But seas between us braid hae roared
但海浪將我們分隔開,
Sin' auld lang syne.
再也沒有那好時光。

Edinburgh M.T. - Auld Lang Syne  2007 愛丁堡軍樂節

 

Unicef Gala : Auld Lang Syne  1991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為東歐孤兒舉辦的慈善音樂會,集合歐洲13個男童合唱團以及波蘭夜鶯合唱團合作演出。

追溯撫慰人心的傳世之作
"Auld Lang Syne"原是蘇格蘭詩人羅伯彭斯(Robert Burns)在1788年12月17日所寫的一首詩。當時距耶誕節還有一個星期,歲末年冬之際,羅伯彭斯目睹老友相聚的歡欣之情,一向就很熱中採集蘇格蘭民謠的他,突然想起這首以蓋爾語演唱的古謠"Auld Lang Syne",非常適合表達這種心情,於是他就修改第一、二段的歌詞,並完成第三及第四段的新詞,同時套用改編一首耳熟能詳的蘇格蘭民謠的曲調,而完成這首撫慰人心的傳世之作。後來演變成歐美人士在新年除夕倒數計時最愛吟詠的歌詩。在台灣稱為〈驪歌〉,大陸及港澳則稱為〈友誼地久天長〉或〈友誼萬歲〉。

"Auld Lang Syne"意為"long ago"(很久以前),是中世紀時蘇格蘭人向出海的漁夫或水手們道別時的「再見」之語,衍生「為過往美好時光及友誼乾一杯」的意涵。 

"Auld Lang Syne"原歌名與歌詞皆使用蘇格蘭古文字,即蓋爾語所寫成,其中Syne的發音為 [sain] 而非 [zain]。"Auld Lang Syne"一語曾出現在Robert Ayton (1570–1638) 、Allan Ramsay (1686-1757) 以及 James Watson (1711) 所寫的詩或蘇格蘭古謠中。

在已知的文獻中,這句意味深長的話語最早源自1568年《班納坦手稿》(Bannatyne Manuscript)中的一首作者不詳的歌謠"Auld Kyndnes foryett",這首歌謠最後八小節如下:

"They wald me hals with hude and hatt,
Quhyle I wes rich and had anewch,
About me friends anew I gatt,
Rycht blythlie on me they lewch;
But now they mak it wondir tewch,
And lattis me stand befoir the yett;
Thairfoir this warld is very frewch,
And auld kyndnes is quyt foryett."

電影中的"Auld Lang Syne"
1940年美國電影《魂斷藍橋》(Waterloo Bridge)是這首"Auld Lang Syne"在影迷心中記憶最深刻的一部電影,片名直譯為滑鐵盧橋。片中羅伯泰勒(Robert Taylor)與費雯麗(Vivien Leigh)相約在倫敦橋畔餐廳,餐聽舞池的樂師習慣打烊前會演奏〈告別圓舞曲〉,其實就是"Auld Lang Syne"。而樂師們會順著淒美樂句,漸次停止某項配器演奏並逐步將譜架前的燭火逐一熄滅,將漆黑的舞池留給相擁相憐的有情人費雯麗和羅伯泰勒。無奈戰火分隔、命運多舛,片尾費雯麗選擇在滑鐵盧橋命喪輪下,獨留多年後白髮蒼蒼的羅伯泰勒來到滑鐵盧橋,小提琴獨奏的"Auld Lang Syne"樂聲響起,隨著羅伯泰勒的心情轉換,弦樂漸強,最後鏡頭拉遠,帶出整座橋與整個城鎮,音樂也澎湃如交響樂章。

1950年由黑澤明執導的《醜聞》由李香蘭(山口淑子)和三船敏郎主演,片中酒醉的大律師為了重病的女兒不惜出賣受了冤枉的客戶,在酒館裡唱出了來年要更好的告罪心聲〈螢之光〉(Hotaru no Hikari),正是日文版的"Auld Lang Syne"。

1989年由梅格萊恩(Meg Ryan) 比利克里斯托(Billy Crystal)主演的《當哈利踫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片末跨年倒數也出現這首"Auld Lang Syne",為男女之間是否真有纯粹的友情畫下註解。

2008年電影版的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有一段凱莉在除夕夜接到米蘭達電話後,決定起身拜訪孤獨過除夕夜之米蘭達時所播放配樂"Auld Lang Syne"。孤單心碎的夜晚有好友陪伴一起度過,對照其他孤獨之人以及有情人歡聚的影像,美好過往已逝,難矣追回。由蘇格蘭女歌手Mairi Campbell重新演繹"Auld Lang Syne"的蘇格蘭古調原曲。木吉他伴隨弦樂襯托著Mairi Campbell獨特脫俗溫暖深情的吟唱。

除此之外,1950年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執導的《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1985年薛尼波拉克Sydney Pollack執導的《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1946年法蘭克卡普拉Frank Capra執導的《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以及1955年喬治史帝文斯(George Stevens)執導的《巨人》(Giant)都曾用了"Auld Lang Syne"這首曲子做為劇情轉折的關鍵音樂,巧妙各有不同。請參見藍祖蔚寫的  一曲驪歌情:電影情貌 - 藍色電影

《魂斷藍橋》成「驪歌」
《魂斷藍橋》中文片名應用了唐代文人裴航在藍橋(位在陝西藍田藍溪之上)遇見仙女雲英的典故,然因仙人殊途,兩人是不可能白頭偕老的,因此才譯為《魂斷藍橋》。另有一說則是典出《莊子‧盜跖》尾生抱柱的故事。《漢書.儒林傳》提到漢代王式傳所云,客歌〈驪駒〉以賦歸,主人則歌〈客毋庸歸〉以留客。《樂府詩集》卷八十四〈雜歌謠辭二歌辭二驪駒歌〉中也有「驪駒在門,僕夫具存。驪駒在路,僕夫整駕。」的描述。於是乎,後代就用「驪歌」做為與友人吟詠辭別的代稱。日治時期"Auld Lang Syne"成為日本軍歌傳來台灣,戰後又因為電影《魂斷藍橋》此歌紅極一時,國民政府也將之填詞為〈驪歌〉,三或四年級年的人或曾在小學畢業典禮中唱過此歌。由於該曲原本就有離別之意味,加以《魂斷藍橋》之聯想而成為送葬樂隊的必備曲目。

驪歌  [ ]是低音 中文填詞者不詳
驪歌初動  離情轤轆 驚惜韶光匆促
[5]111 3212 311356
毋忘所訓 謹遵所囑  從今知行彌篤
6533 1212  31[665]1
更願諸君 矢勤矢勇 指戈長白山麓
6533 1212 653356
去矣男兒 切莫躑躅 矢志復興民族
6533 1212 31[665]1

朱安禹-再見歌,前段即為驪歌,因遍尋不著驪歌的演唱版,只好以此版本代替。

友誼萬歲-嘉義興華中學畢典

生平良朋豈能相忘別後能不懷想?
生平良朋豈能相忘?
友誼地久天長!
友誼萬歲,良朋友誼萬歲,
舉杯歡飲同心歌頌友誼萬歲。

 

世界的國歌
蘇格蘭除夕(Hogmanay)在愛丁堡Prince’s Street街頭進行倒數活動,小孩逐戶獻歌並要禮物。有些人將自己打扮成復古維京人的模樣,不僅手舉火把、穿梭在城市街巷中遊行,還有聚集在指定的廣場上,參與火燒特製的維京大木船和用樹扎成的巨型棚架。

在英國、愛爾蘭、美國、澳洲、紐西蘭、南非、香港、新加坡、紐西蘭、印度、巴基斯坦、加拿大等英語系國家或前英國殖民地,跨年倒數,大夥齊唱"Auld Lang Syne"揭開嶄新一年的序幕已經成傳統。在英國"Auld Lang Syne"也是每年除夕逍遙音樂節(Last Night of the Proms) 終了前全場觀眾大合唱的歌曲。英國職工大會(Trades Union Congress) 年度會議閉幕時全體會員也會齊唱這首歌。每年在接近詩人羅伯彭斯生日(1月25日)時,許多彭斯俱樂部(Burns Clubs)都會舉辦彭斯餐會(Burns supper),餐會結束時就會演唱"Auld Lang Syne"。蘇格蘭與愛爾蘭地區的傳統社交樂舞聚會凱立(Céilidh),在結束時也會演出"Auld Lang Syne"。

粵語版的"Auld Lang Syne"歌名為友誼萬歲,但歌詞版本有很多,李麗蕊、汪明荃、溫拿五虎都唱過唱不同歌詞版本。其實這首歌應是全球各地被翻唱改寫歌詞版本最多的一首歌,而有著世界的國歌之稱(The World's National Anthem)。

在泰國"Auld Lang Syne"被配上情深意重的歌詞做為新年應景歌曲,且一般人堅信這是一首泰國傳統歌謠,在運動競技之後也會演唱這首歌以示團結一致。早年韓國國歌Aegukga的曲調就是借用由美國傳教士所傳入的"Auld Lang Syne"一曲。在1972年之前馬爾地夫國歌Gaumii salaam的曲調也是取材自這首歌。印度三軍與巴基斯坦軍隊也都採用此曲做為新兵結訓分列式的進行曲,之後亦成為巴基斯坦在舉行告別儀式時演唱或演奏的曲目。菲律賓則是在畢業時節、新年及聖誕節時演唱的歌曲。在印尼也是於畢業典禮或惜別會時演唱此歌曲。

在日本"Auld Lang Syne"化身為〈螢之光〉於明治14年(1881年)編入小學教材,成為鼓舞學童仿效「囊螢映雪」,努力用功學習的歌曲。歌詞如下:

ほたるのひかり まどのゆき
hotarunohikari madonoyuki
ふみよむつきひ かさねつつ
fumiyomutsukihi kasanetsutsu
いつしかとしも すぎのとを
itsushikatoshimo suginotowo
あけてぞけさは わかれゆく
aketezokesawa wakareyuku

とまるもゆくも かぎりとて
tomarumoyukumo kagiritote
かたみにおもう ちよろずの
kataminiomou chiyorozuno
こころのはしを ひとことに
kokoronohashiwo hitokotoni
さきくとばかり うとうなり
sakikutobakari utounari

つくしのきわみ みちのおく
tsukushinokiwami michinooku
うみやまとおく へだつとも
umiyamatooku hedatsutomo
そのまごころは へだてなく
sonomagokorowa hedatenaku
ひとえにつくせ くにのため
hitoenitsukuse kuninotame

ちしまのおくも おきなわも
chishimanookumo okinawamo
やしまのうちの まもりなり
yashimanouchino mamorinari
いたらんくにに いさおしく
itarankunini isaoshiku
つとめよわがせ つつがなく
tsutomeyowagase tsutsuganaku

 

後來〈螢之光〉也在日本的畢業典禮上使用,更妙的是在商店打烊時也曾播放這首歌,用以提醒催促客人離開。

在巴西、葡萄牙、法國、西班牙、希臘、波蘭及德國"Auld Lang Syne"這首歌曲被用來表達告別之意,在童軍活動或夏令營中用來表達結束與分離。

在荷蘭"Auld Lang Syne"變身為足球賽加油歌〈我們喜歡橘色〉(Wij houden van Oranje),因為荷蘭國家足球隊球衣就是以橘色為代表。義大利職業足球聯賽的羅馬球會(A.S. Roma) 的球迷也將"Auld Lang Syne"改編為加油歌,通常在球賽開球時演唱:

La nostra fede mai morrà   我們的信心永不滅

canteremo noì ultra       我們是最棒的,必將高奏凱歌

e insieme a te saremo allor   我們永遠與你同在

forza Roma vinci ancor    羅馬加油,再贏一場

舉世傳唱的"Auld Lang Syne"的曲調源自一首蘇格蘭五聲音階民謠的旋律,原來是一條活潑輕快的舞曲。同時也是蘇格蘭兵士鼓號樂隊(the Kilties drum and bugle corps)的指定曲目。

英國作曲家威廉席爾德(William Shield)寫於1781的輕歌劇羅西娜(Rosina),其序曲的末段就引用了一小段"Auld Lang Syne"旋律,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引用紀錄。然而彭斯和席爾德兩人可能同時取材自一首斯特拉斯貝舞曲(strathspey),稱為磨坊主人的婚禮或磨坊主人的女兒(The Miller's Wedding or The Miller's Daughter)。

結語:

小時後聽驪歌總是心頭鬱悶,因為每回上街的送葬樂隊都會吹奏此曲,形成心中對死亡的禁忌。如今經歷親友的生離死別,聽起"Auld Lang Syne"卻益發感觸良深。記憶最深的是Dr. Wang在課堂上介紹這首詩,說著說著就唱了起來,其實當時已熱淚盈眶。值此歲末年冬,新年將至,在"Auld Lang Syne"樂聲中,祝福好友們都能珍惜美好往昔,迎向快樂新年,期待大夥重聚高聲齊唱的那一天。

 

Placido Domingo sings Auld Lang Syne. Happy New Year! New Year Eve 1987/8 With Adriana Morelli and Zubin Mehta (cond.)  



Red Hot Chilli Pipers rock to Auld Lang Syne at Hogmanay (Edinburgh) - 2008

 參考資料:

http://damonnan.spaces.live.com/blog/cns!C4D93FFB3BDB728C!353.entry

http://www.robertburns.org/encyclopedia/AuldLangSyne.5.shtml

一曲驪歌情:電影情貌 - 藍色電影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ld_Lang_Syne

http://www.hogmanay.net/history/auldlangsyne

Robert Burns, Auld Lang Syne,

What about Auld Lang Syne

http://www.robertburns.plus.com/Auldls.htm

http://www.robertburns.plus.com/voiceauld.htm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ld_Lang_Syne#Melody

First Weblog: 20041231跨年之歌

http://www.nagoo.info/mt/archives/2004/12/20041231.html

http://www.chivalry.com/cantaria/lyrics/auldlang.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jangosun 的頭像
    djangosun

    從台灣聽世界

    django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